田螺

古人的中秋节除了赏月,他们还怎么吃

发布时间:2022/9/10 20:58:40   

如果说什么节日最能体现中国人对团圆的寄托和忧思,那么一定就是中秋节了。

它可不光叫中秋节,还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么多的名字,让这个节日可谓五花八门啊。

如今,中秋节已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端午,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这是一个全球华人的节日,一个团圆的佳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秋节已经信息化,流量化了,我们在互发短信祝贺,抢夺中秋特价商品,享受假期的同时,过节似乎就只有吃月饼和玩手机了。

但在古代,虽然没有手机,没有抖音视频,但却丰富多彩喔。

历史造就了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上也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此时,你把文字转换为小视频,就可以还原古人祭祀月亮的情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在先秦时代中秋更多的就是宗教祭祀和庆贺丰收,还没形成一个官方的节日,而中秋正式定义为节日,是在唐宋。

在一个文士风流的时代,中秋就开始流行起来,更有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习得了《霓裳羽衣曲》,中秋就更加流行。

都知道,唐玄宗致力于唐代戏剧艺术发展,创办梨园,培养戏剧表演人才,而且还涉猎音乐创作,为杨贵妃谱写《霓裳羽衣曲》此曲应当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而杨贵妃又创编了同名舞蹈,简直美轮美奂。真是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结果最终导致唐朝由盛到衰,但也推动了中秋节普及化。

中秋自唐宋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官方的节日,在宋朝时,每年中秋,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晚宴,在京六品以上官员都要出席。君臣同乐,赏月赋诗,祭祀月神。

虽然在唐代文人对中秋多寄托在赏月之上,甚至赏月到了痴迷阶段。但中秋有一天之长,而月亮只会存在于晚上,而且,唐朝的中秋也不可能不遇到阴雨天,那就没有月亮可观赏了。

因此,除了赏月,还得辅助于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自然,饱眼福还得饱口福。

首先就是吃。到了唐朝,可以吃,能够吃的多了,不像先秦时代,做肉都只有做成肉糜,饮食文化发达了,从西域或者其他地方也引进不少好吃食,至少有葡萄了,有葡萄酒了。

而中秋节处于秋季时分,是属一个瓜果丰收的季节,丰收代表着一年辛苦劳作获得成功,在这个季节能够令人们最为真切的感受到收获喜悦,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人们的心情却是火热的。

毫无疑问这让他们的庆祝中秋会更加的有激情,也就会摆弄很多的吃食,(天气转凉了,东西也不容易放坏)当时的吃食有很多,不过主要以玩月羹为主,这些多以桂圆、莲子所制成。辅助一些桂花糕,桂花酒。

都知道,唐代文化交流很普遍,从西域流传过来许多美食,这些美食自然成为中秋节必备食品,在现代出土的一副唐代壁画上,我们还能够看到唐朝人除了喜欢吃胡饼之外,还有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甜品之类的饼食。

因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饼食相当的流行,中秋节吃饼食自然也是会有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虽然也会有食饼食的习惯,但在唐代并没有月饼这个称呼,而是叫胡饼,胡地流传过来的甜饼,应该算月饼的前身吧。

月饼这个称呼在宋才开始有,然后普及流行。

北宋首席吃货苏轼就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那个时候的月饼里就有酥油和麦芽糖作馅。小饼既是月饼小巧精致,苏式月饼肯定比胡饼更加精致,也是说当时民间食用的月饼为小饼。

不过,对于酥字的解释,我有些不理解,酥是酥油吗?因为酥油是藏民族地区流行的食品,而且藏族吃酥油都是用来打酥油茶或者和糌粑的,因为味道太强烈了,用到月饼,而且还做苏式月饼的馅,那味道有几个人能够接受啊,简直和今天网上流传的小龙虾月饼和酸辣粉月饼有一拼了,如果真是加上酥油的月饼,也难怪苏轼这位美食家要哭了,味道太奇葩了。

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这种工艺,现在的私人做的手工月饼还在使用。

另外中秋还有吃田螺,芋头的习惯,古人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是因为此时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

中秋节,抬头仰望天上的月亮,低头吃月饼,喝桂花酒,啃大闸蟹,这是人间美事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4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