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在徽州故里,我真正品到了正宗的徽州菜

发布时间:2022/12/2 15:41:39   

这次到黟县,在西递、在卢村、在屏山、在桃花源、在五溪山、在石林,游览了古村,感受了徽派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见识到了未曾见过的徽派故里美景,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徽州菜。

对于我这样的“超级馋嘴鸭”,能又一次享受到极富地域特色的人间美食,自然是记忆满满。回到家以后,想尝试着做上一道两道,结果却均以失败而告终。看来,想要品尝到真正的徽州菜,只能到徽派故里,到寻常百姓人家,要不然,只能是“望图兴叹”回味曾经了。

提起徽州菜,不得不首先要说说臭鳜鱼,因为我超级爱吃

这个“臭鳜鱼”可是一道徽州传统名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之一。之前在很多地方都吃过,无论是朋友聚餐,还是业务接待,不管是别人请客,还是我自己请客,只要有这道菜,我是必点的,因为我的的确确对臭鳜鱼情有独钟,就是喜欢这种“似臭不臭”,但味道绝佳的感觉。

其实臭鳜鱼在我脑海中,其中的“鳜”字,我一直以为是“桂”字,这次问当地人,他们说,臭鳜鱼也叫臭桂鱼,当然也有的叫桶鲜鱼、桶鱼、腌鲜鱼等等。天!这么多名字,这回终于知道了。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原本是形容臭豆腐的,结果臭鳜鱼也有这个不太雅的“雅号”。臭鳜鱼的确肉质鲜嫩,醇滑爽口,吃起来里面既保持了鳜鱼的原汁原味,又增加了十分另人痴迷的“臭”。

这次我们来到黟县,所到之处,几乎餐餐都有臭鳜鱼,虽然味道基本一样,但感觉乡下农家人做的味道要比城里饭店的浓烈些,也更好吃些。

这道名吃我是第一次吃,之前在《舌尖上的中国》看到过

这道菜是我们到黟县西递的当天晚上,最让我们初来乍到的伙伴们最“迷惑”的一道菜了,因为大家谁也没有叫出它的菜名,更没有吃过。这道菜叫毛豆腐,它也是徽州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据专业人士说,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

吃这道菜,需要沾些调料,这是我用筷子夹起来一块,沾上了特制的调制辣酱,味道好吃极了,其中感觉最大的特点是外焦里嫩,“外焦”是一层薄薄的焦,酥脆清爽,“里嫩”就很有特点了,这个“嫩”,不是简单的鲜嫩,而是这种嫩很“粘人”,极细又密,让你的舌尖不自觉的与它“缠绕”在一起,久久不忍离去,难怪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日啖白茸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

说起毛豆腐的来历,徽黄旅游集团的工作人员在席间跟我们大家兴致勃勃的做起了介绍,说是当年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在逃至休宁一带,因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从此以后就在徽州流传了下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食毛豆腐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有的人会避之不及,别人吃时他连看都不愿意看,唉!很多美味,都有极端属性,只能说:“吃者难于理解不吃者,不吃者难于理解吃者”,这才是真正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的深啊!哈哈!

但这道大块“徽州咸肉”菜,让人爱不释“口”

这道菜的菜名,我还真叫不上来,也一直忘了问了,反正我就叫它为“徽州咸肉”。这道菜也是每餐必点,每餐必吃。每次这道菜上来,我总是立即就要一碗米饭,我觉得这“大块肉”一定要和喷香的米饭搭配在一起。因为我眼里只有肉,所以这道菜里其它的辅料,我竟然一个都不知道,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有笋的参与,至于其它的,我就无法说的明白了。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我不是美食家,而是比较地道且粗暴的吃货!

就我的感觉来讲,徽州咸肉的特点是,咸的恰到好处,看上去有些“腻”,但实际上完全没有一点儿腻的感觉。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大块”和它的厚度,每每放到嘴里咀嚼,满口留香四溢,吃它时的“吃相”,让人看上去“满满的幸福感”、“满满的富贵相”……

这道徽州咸肉,看它的颜色就感觉好像“没熟”,它是切大片直接上来的,厚度与上面的相比,稍微有点薄,这种咸肉的特点是,要嚼的时间长些,越嚼越有味道,越嚼越舍不得“下咽”……

上面的这道菜,也是徽州咸肉,只是这些咸肉的选择上,都是以精瘦肉为主的,对于我这个吃肉一定要“有点儿肥”的人来说,看着它多少有点儿“胃口减量”,但看是看,吃是吃,吃起来的时候,口感和味道一点儿都不差,而且由于它全瘦肉的特点,咀嚼起来,口感自是别样,如果它与极辣的红辣椒酱相配着吃,一定会更“入心入脾”……

这几道菜,应该不属于徽州菜,但它却带着徽州味道

刚到西递那天的晚宴上,我吃掉了这道菜中的两大块肉,这道菜有一个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名字,叫“东坡肉”。当然,这道菜不是徽州菜,但吃起来的感觉却和平常吃的“东坡肉”不太一样,至于哪个地方不一样,我却一时说不出来,应该是味道的“味”里面,藏着“徽州味”吧……

梅菜扣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属于客家名菜。这道菜我都会做,而且做过好多次,做法也非常简单,把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稍微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五花肉盛入碗底,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这道菜上菜时最有意思了,把肉反扣在盘中,这样肉就在菜的最上面,看上去好像“猪扒在草”上。

而我要说的是,在黟县吃到的梅菜扣肉,梅菜的味道更“突出”些,也更“烂糊”,口感也更“舒适”些,不用操心哪根梅菜会“突生梗硬”,肉易夹起而不“扯儿”……

这两道菜,是我们离开黟县那天吃的菜,一个叫“野生嘎鱼炖”,一个叫“辣炒田螺丝”。相信在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这两道菜,我也经常吃到,还是那句话,在这里吃到的,却还是含着“徽州味道”。

实实在在,让人吃不完也吃不够的徽州菜

这次我们来黟县,大多数时都是在景区内,或景区附近的餐饮用餐,而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这里旅游区里的菜,没有“旅游味儿”,每道菜都保持了传统做法,不“抽条”、不“掉分”、不“减量”、不“糊弄”,实实在在的做出来,实实在在的端上来,实实在在的让你吃个够,让人有种“到家了的”感觉。

徽州菜,对于我这个“无辣不欢”的人来说,没有川菜的那种麻辣,没有湖南菜的那种“火辣”,没有贵州菜的那种“狠辣”,没有江西菜的那种香辣,但我却极爱吃,因为我觉得在这每道徽州菜的里面,都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藏在里面,给人一种低调、“舒缓”、“慢热”、持久的感觉,这可能有点儿像徽州人的品格,如果细细口味,瞬间就会让人“一见钟情”,“痴心难改”,从此在江湖上“相离不相忘,天涯两相望”了……

王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达人、旅行达人、专栏作家、旅游博主、新浪头条作者、秒拍签约旅行达人、途牛大玩家、《旅游纵览》杂志签约摄影师。入驻今日头条、搜狐、一点资讯、新浪看点、百家号、网易号、企鹅号、凤凰号、百度旅游、QQ公众平台等自媒体。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操作性讲师、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秦皇岛某矿业公司总经理、董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5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