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繁衍 >> 螺一个网红的诞生之路
在夜市、大排档,每一张吃宵夜的桌子上,每一桌的推杯换盏,螺,总是有姓名。
在广阔江河湖海,螺在每一处在一个空间、每一处夹缝中生存,颇有天涯浪子的气质。
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螺肉最肥美的时节。在这时的螺,经过了一个冬天,但还没有到繁殖的季节,所以肉质最为紧实且肥美,没有什么杂味。“清明螺,赛肥鹅”,就是这么来的。
田螺和螺蛳
作为广东人,从小就是吃螺长大的。一份肥美的田螺,用辣椒和姜葱还有调味料大火翻炒,肥美的螺肉,配上一瓶冰镇啤酒,才无愧于这个炎炎夏日。这两年,螺蛳粉声名大噪,自然也是让我颇有兴趣。但打开螺蛳粉,我就失望了,螺肉小小一个,简直是“无良商家”,这么小一个螺都敢用,浪不浪费呀!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螺蛳粉本身是没有螺肉的,螺肉全部浓缩在汤里。而螺蛳和田螺,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我们吃的田螺,是遍布世界的品种,而螺蛳是只有云贵等少数地区才有的特有品种。
田螺生活在水田或者岸边,童年时我还经常陪着大伯去村里的河道去捡田螺吃。而且田螺可以长得巨大,大的可以长到8厘米,甚至还能往上再长。而螺蛳就不一样了,它一般只喜欢潜伏在水底,不太好找;而且在大小上,螺蛳一般也只有3厘米。
卑微的出身
过去有种说法:有钱吃肉,没钱吃螺蛳。
我国的吃螺历史久远,但也是这么来的。我国最早吃螺肉的历史出现在约年的《国语》中:当时吴地饥荒,国库亏空,于是百姓就开始往海边移居了,开始捡蚌类、海螺这类海产品为食。在三国的《魏书》中也有记载:袁术带兵征战,由于当时在闹饥荒,也没有东西吃,于是又是下令去捡蚌类螺类吃。而记载,当时的螺长得很大,“大如梨橘,小若桃李”,吃几个就饱了。
这时有小伙伴要羡慕了:那时污染这么少,人少海产品这么多,这不是幸福死。然而并不,你可以试试光吃海鲜完全不加油加调料,“味如嚼蜡”“食之无味”你马上就能体会到了,而且,腥味能直接把你劝退。
直到南北朝时期,北周诗人庚信写下了在喝酒品螺时写下了第一首关于螺的诗句“香螺酌美酒,枯蚌籍兰肴”,螺肉从最开始贫苦食品,开始被正面描写,开始了登上雅堂的第一步。
登上大雅之堂
吃螺的老百姓可不管你们那些所谓“上流人士”怎么看,螺肉好吃,就可以了。“佐料齐全款色多,和味价廉堪下酒”“啄螺蛳过酒,强盗赶来勿肯走”等一些俗语,都是老百姓们在表达螺肉的美味和对之的好感,甚至吃着螺肉强盗来了也不肯走,有一种“舍命吃河豚”的气魄。
据说,南唐顾闳中画的《夜宴图》中,摆宴的场景中,其中也有螺类食物。(虽然我也不知道真假,但我也只能当真了)螺类也开始登上了雅堂。
在南宋的《武林旧史》中,宋高宗赵构一辈子,只去过两位大臣家里吃过饭,一个是秦桧,另一个则是郡王张俊。而张俊为了讨好赵构,特地准备的30道菜中,其中就有“香螺炸肚”、“姜醋生螺”,可谓牌面十足了。
在清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也是螺的“迷弟迷妹”。在清代姚文翰的《紫光阁赐宴图》中,这是乾隆置办的规模最小的宴席,余人,多张桌,让人去购置了大量的新鲜螺蚌蔬菜等等。
不得不说,螺类真是个励志的存在。(做螺不努力,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吃螺
螺是一种神奇的食物,浑身上下充满着市井的气息。这一阵市井,在各地食客手中,玩出了不少花样。去壳的、带壳的、五香的、红油的、爆炒的……各种口味各种吃法,五花八门。
我不太待见去壳的螺蛳,光吃肉,可没有成就感。吃螺蛳最美妙的时光,就是嘬的时刻。用牙签虽然便利,但却少了挑战,缺少了用唇舌感受螺香气的感受。嘬螺的时候,可以体现螺的品质和厨师的水准。
螺在进行炒制前好的,要将其尾端给剪出一个孔方便嘬。孔太小了,螺肉嘬不出来;孔太大了,螺肉嘬出来的费劲。这是个技术活。而在嘬螺的时候,也很讲究嘴巴的发力,讲究“快、准、狠”,只有“无情”快速的发力,才能将螺肉一嘬而出。
螺,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大家的家乡有什么特色的螺肉做法呀,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