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中国奇谭最烂的一集诞生为什么这么多人

发布时间:2023/4/3 19:37:05   

hello大家好我是墨镜。

中国奇谭更新至今,豆瓣评分9.3,网络舆论也非常积极正向,很多人称它是一部现象级的动画,当然,也少不了被惯例性地打上“国漫崛起”之作的标签。

它的整体风评一直是比较好的,虽然前面也有一部《林林》被部分人评价是质量平庸,不过那并没有引发过多的讨论。

直到前不久中国奇谭的第六集《飞鸟与鱼》出来,这一集更新并经过几天发酵后,最终被不少人评价为——依托答辩。

豆瓣和知乎等平台上的评论多数是差评,很多观众甚至开口痛骂,说《飞鸟与鱼》是整个中国奇谭最烂的一集、拉低整体水平和档次、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飞鸟与鱼》的导演潘斌看完这些评价估计得挠头发问号了,说“我得何罪?”

其实从他在评论区里面阐述的自己的创作思路来看,《飞鸟与鱼》这个短片的构想与出发点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问题在于表达的过程与题材的选择。

站在创作方的角度上,我觉得《飞鸟与鱼》这个动画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个是在选择题材时犯了一个国产动画的小忌讳——讲文青式的爱情故事。

一个是故事过于写意,重情感轻逻辑,人物动机缺乏可信度。

《飞鸟与鱼》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它讲述的是独居海岛的青年阿光与一位外星少女的恋爱故事。

大意就是阿光呢是个单身汉,某天遇到了来自外星的“田螺姑娘”。

阿光呢就跟田螺姑娘讲啊,说海里面有条鲸鱼,只能听到52赫兹频率的声音,它也是个单身汉。

然后这个外星姑娘大概是听阿光说自己单身汉,觉得他可怜。于是她虽然有着能手捏核电站的本事,但来到地球后一不去搜寻情报和资源,二也不搞什么测试实验,就守着单身汉阿光,给他煮饭做菜。

然后俩人又给单身汉鲸鱼用塑料瓶做了个能发出52赫兹频率声音的设备,给鲸鱼也搞了一个“虚拟女友”。

但这田螺姑娘呢,自己也是一个“虚拟女友”,它的实质是一段信号,不久后就要永远地消失。

田螺姑娘一看这不行啊,虽然她才跟阿光这小伙才住了几天,但也不知道怎么的,就硬是想在走之前亲他一个。

小伙半推半就地跟田螺姑娘啵儿了一个。

就这样,故事在小伙跟外星人的亲吻下缓缓落下了帷幕。

看得出来,导演想要用《飞鸟与鱼》这部短片表现一个美好而又伤感的爱情故事,它台词充斥着各种文青式的爱情短句和华丽辞藻。

比如——“下沉后,我会和大海融为一体,从理论上讲,只要你捧起大海里的任何一捧水,里面就有,个我的分子。”

这样的句子,放在郭敬明最火的那个年代,或许有不少人会喜欢。

但看看如今国内的各类网络论坛和舆论场所,小四都被骂成什么样了,您还来搞这一套,要不你是不知道,要不你就是胆子大。

其实现在国内的年轻人都特别反感那种滥俗空泛的爱情故事。如今这个年代,已经没有多少脑袋单纯的只有情情爱爱的无知青年了,你又能期待多少人与你这样一个单薄的爱情故事共情呢?

比如以前也有一个搞这个的动画,名字叫《大鱼海棠》,那时很多人以为咱们出了一部中国的《千与千寻》,结果到最后发现它只是一部裹着精美外皮的玛丽苏言情剧,所以当时《大鱼海棠》也没少被骂。

在剧情层面上,就如同现在很多人所吐槽的那样。男主阿光和田螺姑娘的爱情进展太快,缺乏一个情感共鸣的过程,这就导致最后阿光跟田螺姑娘的相恋变得廉价而缺乏可信度,最后的吻戏也有一种“为了唯美而唯美”的感觉。

这样,这部片子的基调就出来了——一部充满自我感动的滥俗爱情片。

当然,抛开故事和题材,这部《飞鸟与鱼》画面和分镜设计都还是不错的。

整体的画面清新柔和,最后的吻戏“灵魂出窍”片段,色彩运用鲜明,想象力也挺棒,能看出团队的用心程度。

综合评价的话,《飞鸟与鱼》画面合格,但故事方面拉了胯。就我个人而言它也没到“依托答辩”的程度,总体来说还是能给个6~7分的及格分。

但问题在于,这部片子被放到了《中国奇谭》这样一个充满鲜花与光环的台面上。

有了《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等几部作品珠玉在前,它就注定要遭受更为严厉的审视和评价。

当然,批评不是坏事。

《中国奇谭》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的又一次迈步,迈步前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动画人们的努力,也需要观众们的参与。

观众的批判和反馈会是国产动画进步的重要推力,看到不足,弥补不足,改进问题,这需要每一个热爱中国动画的人一起行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0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