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习性 >> 同题异趣小中8汝亦骁山思佳童年时代的疑问
《读写》年1月号小中版“同题异趣”专栏
童年时代的疑问
文/汝亦骁
佩佩觉得自己根本没必要在学业之外的东西上花任何心思。只要每一张试卷上都有个A+,他便是最优秀的,这毫无疑问。所以,他从不为自己不会踢足球、不能参与班际球赛而感到难过,也不想和同学讨论新书或电影,更不愿在乐器练习上浪费哪怕一分钟。
“佩佩的确是个优秀的孩子,虽然他的竖笛吹得实在令人十分遗憾。”上次家长开放日,老师这样对佩佩的妈妈说。
上个周末,阳光正好,佩佩看到妈妈正在把客厅里的植物一盆一盆地搬到院子里。
“你不觉得麻烦吗,妈妈?”
“完全不。如果不这样做它们可长不好。”
“可是你已经每天为他们浇水了。”佩佩困惑地耸耸肩。
“听我说,佩佩。”妈妈放下花盆,转过身来,“水是很重要的,但只有水是远远不够的。”
“水帮助植物输送着养分,植物的生长确实需要大量的水。然而它还需要土壤为其提供充足的无机盐,阳光协助其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供其呼吸,肥料则能使它更加茁壮。这些东西缺一不可。
“而聪明的园艺师都知道,太多的水分会使植物根部腐烂,缺少阳光植物将无法制造充足的养料,太少的肥料不能使植物变得繁茂。所以他们所要做的并不是仅仅充分甚至超额地满足任何一项,而是尽可能地使它们匀调起来。
“一棵想要开出美丽花朵的植物,必须始终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能量;当它在这些能量当中找到平衡之时,它才可能成长得健康并招人喜欢。”
听了妈妈这一席话之后,佩佩想了很久。昨天他回到家时,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看球赛,她突然说:“这还是挺有意思的,不是吗,佩佩?”
佩佩没有说话。他从书包里抽出竖笛和乐谱,似乎下着什么决心。也许是挺有意思的,他想,毕竟爱因斯坦也是很擅长钢琴的。
童年时代的疑问
文/山思佳
小时候的概念里,没有时间,没有死亡,从不去想未来的生活会怎样。对于“死”的概念,从头到尾都是迷迷糊糊的。
直到七岁那年夏天,伴我一同长大的老猫在一个早晨出走,从此再没有回来过。我攥着留给它的一小袋又干又脆的面碎屑,足足找了一个下午。好几天过去,大人们都说它老死了。我依旧固执地喊着猫咪的名字,但是它如同春日的柳絮,纷纷扬扬散入混沌的春风,再也无处可觅。“死”,那到底是什么呢?我忽然想起有一次和哥哥一起用放大镜烧了一个蚁窝,黑压压一片蚂蚁倒在了洞口;被我们俘获的蜜蜂一动不动地躺在了玻璃瓶底;还有冬天的墙根下静静躺着的蟋蟀……那么蚂蚁、蜜蜂,还有那些蟋蟀,它们都是死了吗?如果不是,它们又去了哪呢?这样深奥的问题终究不是我能一下子想通的,只是内心的悲伤告诉我,“死”感觉上是让人难受的。
我成长的那个年代,虽然思想很开放了,但每当我问及关于“死”这个问题时,母亲或奶奶总是严厉地瞪我一眼:“这不是小孩子该管的事。”我向来听话,但在这件事上,却一心想弄个明白。
那一年,母亲的外公和邻居家的爷爷相继去世,很长一段时间,村子里都笼罩着一层黑白色的哀伤。我依稀记得灵堂里高挂的黑布,手臂上的黑纱,抽抽噎噎或是号啕大哭以及令人望而生畏的玻璃棺材。在这种氛围里,有一种莫名的害怕在心头蔓延开来,是说不清楚的畏惧。似乎还是前几天,那位邻家的爷爷还在月亮底下的水泥场上和我聊天,并且问我要不要来一口小酒,他讲的“田螺姑娘”的故事似乎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因为死亡,一切都草草收场了。“死”到底是怎样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把一切的快乐掠走?要把一切美好都毁灭?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么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后都要死吗?至于我自己呢……想到有一天我会孤零零地一个人,没有爷爷给我讲故事,没有奶奶给我烧饭,那会是怎样的生活?
带着一连串可怕而又难解的问题,我的童年也草草收场了。看了许多的书,经历过一些生命降临和离开的场景,也渐渐地认识到,如果一个人能正直地过一生,不抱愧疚和遗憾,那么死亡的威胁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也就不必再哀叹。
异趣赏析:
这组同题文,前者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后者是对儿童时代一个疑问的回忆。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都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他们都喜欢对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提出疑问,从而不断增加知识。
汝亦骁的作品,写得既生动有趣,又有诗情。文章从佩佩不愿花费时间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课余兴趣爱好起笔,写到了老师对佩佩的评价。接着写佩佩看到妈妈不厌其烦地将客厅里的盆栽植物搬到阳光下,产生了疑问,妈妈耐心地讲解,聪明的佩佩最后联想到自己学习乐器的问题,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单单读书做题目了。疑问使得她朝着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妈妈说的那些话,有些没有后引号,这表示那几段话是连续说的,作者是连续描述,上一段话的末尾后引号就要省略。
山思佳的文章,叙述儿时“看了许多的书,经历过一些生命降临和离开的场景”,先前很多疑问有了朦朦胧胧的答案,“渐渐地认识到,如果一个人能正直地过一生,不抱愧疚和遗憾,那么死亡的威胁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也就不必再哀叹。”很多大人都未必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这篇文章的特点是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先写“伴我一同长大的老猫”可能的“老死”,引出儿时所观察到的蚂蚁、蜜蜂、蟋蟀等各种小生灵的死亡,再叙述村子里一些老人的去世。文章所写的材料虽有点凄凉,但都扣住“童年时代的疑问”来写。
一有疑问,生活的奥秘就可能会向我们展开,事情就变得有头有尾,思路沿着事情走,再深刻的道理也不难弄明白。上述这组文章,疑问引出的事情记叙与描写得很清楚。与道理有关,即能够反映中心思想的细节,写得很详写,其他的就略写,事情所包含的道理也就明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刊《读写》年1月号小中版)
“同题异趣”专栏回顾
同题异趣小中7:“小古文”阅读:劝思/劝专注(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