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在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论坛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介活动上,来自全国20余个省份的88家稻渔综合种养企业主体带来了40余种创新模式、79个渔米样品参赛、参展。此次大赛,广西的企业收获良多,广西桂林绿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禾花鱼高产”(稻渔瓜果生态共作)模式获得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金奖、梧州市水产畜牧试验场在评比中获得“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绿色生态奖”、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获评活动优秀组织奖。
此次摘得金奖的“禾花鱼高产”(稻渔瓜果生态共作)模式,之所以能在全国40余种创新模式中脱颖而出,在于其通过稻渔共生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实现亩产富硒稻谷公斤、产值元,禾花鱼公斤、产值元,瓜果产值1元,亩产值在万元以上,亩利润元以上的高产高利;同时还示范带动周边多亩稻田发展稻渔生态种养产业,使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了解,如今1公斤标注稻渔养殖的“渔米”,其市场价格约40元,比普通大米贵4~5倍。“为了能使稻渔共生,生产过程中不会使用农药、化肥。”
近两年,广西渔业部门以建设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创立总结推广“三江模式”为切入点,“一田多用、一水多效、一季多收、一业多益”的种养新方式快速从三江、融水、全州、兴安等桂北传统优势区向桂南、桂东等没有此类养殖习惯的地域扩展覆盖,各地展现了“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螺则螺、宜蟹则蟹、宜鳖则鳖”的兴旺景象,稻渔综合种养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跨越产生巨大效应。目前,全区建立了50多个稻田养殖示范基地,稻田综合种养业发展规模首破百万亩,稻渔产量4.5万多吨,产值20多亿元。
不久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进行了宣贯,建立了稻渔综合种养的行业标准,有利于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为读者介绍稻渔综合养殖模式。
稻田养螺
稻田养田螺,不仅可提高水稻产量,也有利于田螺的生长。
①养殖稻田的选择及处理: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稻田,要求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稻田旱季不干,大雨不淹,排灌方便。水源丰富的半山区,尤其是水库输水涵洞下游的稻田更适合养田螺。稻田面积50~平方米均可,田埂宽度、高度要比一般稻田宽些、高些,田里开一条宽30~50厘米、深40~50厘米的环形沟或“十”字形的交叉沟。平时保持水位10~20厘米,不漏水,进水口和出水口要设置较密的拦网以防逃。底泥以松软为好。稻田不施农药,尽量少施化肥。双季稻田在插秧前、单季稻田在放养前两个星期,先用堆肥做池床,在堆肥前用生石灰、漂白粉清田消毒,每亩(带水10~20厘米深)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20公斤。堆肥用鸡粪、切细的稻草和碳酸钙夹层堆积。鸡粪与稻草的比例为3∶1,碳酸钙的用量依土壤的酸碱度而定,保持pH值为中性。堆肥量为每平方米3~5公斤。堆肥下田前必须完全腐熟,否则会产生有害气体,影响田螺生长繁殖。
②放养:在春季插秧7~15天后,秧苗返青时即可放养。到高温季节刚好稻叶茂密,为田螺遮阳降温。放养小螺(每公斤有~个)密度为每平方米50~个,到秋末即可长成规格为每千克40~个的商品田螺;放养大螺密度为每平方米~公斤,到秋后可增重2~5倍。
③捕捞:夏季水温高,选择清晨或夜间捕捞;秋、冬季应在晴天中午捕捞。用手抄网捞取(网目为1~3厘米)。养殖稻田面积较大时,可用炒熟的米糠、麦麸、血粉以粘土做成团块,投入水中,田螺闻到香味就会集群摄食,此时用网捞取。捕捞小螺时,用细密的大块网布诱捕,先将上述饵料用布包成团块,放在网布中央,连网一起放入水中,每隔30分钟收网1次。
要稻螺双收,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在于:一得精选田块。选择天旱不干、洪水不涝的连片稻田,夯实田埂高度达0.5米以上,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田块进行消毒,施足有机肥,对田深耕后开沟,做到沟沟相通;二得管好田间。稻田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根据天气变化,每三天早晚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二分之一左右,田水保持水质流通清新,溶氧量高,土壤肥沃;三要饲养得当。饲养田螺,最重要要确保好水质和适当水温,夏秋两季高温季节是田螺摄食旺盛期,可采取冲水换水灌田,降低水温增加溶氧量;田螺的食性杂,除摄食天然饵料外,可适当投喂一些米糠、菜叶等,根据食料是否吃完进行调整。
来源:《农家之友》
编辑:谢青夏
图片来源网络
注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农家之友——广西三农服务平台
农家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