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繁衍 >> 成都荷花池的广东烧鹅潮汕鱼饭闽南小海鲜
南到澳大利亚,北到韦家碾,信不得。
成都以北,通往的还有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东门的厂子弟贺老二打小就知道,想换口味来点广东等地的菜,得去北边。
20世纪80年代的荷花池,吸引了大量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的商人。在北站卸下时髦尖货的同时,他们也将家乡的风味和特产,在另一座城市复制。
北边有扎根成都最久,甚至最地道的沿海城市美味。尤其是不足千米的解放西路,富集广东烧鹅,广东副食,潮汕小吃,温州菜,海鲜水产……
当下的成都,在城市各个角落吃到买到全国和全球美味已经相当容易,环境往往窗明几净。有点没落的解放西路,依旧是珍贵的城市样本。
这些由广东人,浙江人和福建人自发形成,开设了近20年的饮食店铺,是荷花池众多百万财富传奇下,不曾被看见的在异乡的生活日常。
聚集
成都,不会再有另一条街,比解放西路拥有的粤浙闽餐饮店铺密度更高。店主,往往来自沿海地区,潮汕,温州……大多仍以夫妻店的形式经营。
四五间水产店相聚不远,大海咸腥的水汽,令冰柜货架长出暗棕色和年代感十足的锈迹。
赵曼依海鲜,真是以老板大名取名;2号附10号的广东海鲜,老夫老妻守一间铺子,年左右便已存在。
除常规海货,冰柜中,广东海鲜以竹篮相装的渔获最是醒目少见。老板以口音反复称之为“鱼棒”,见人依旧疑惑,顺势在作废的黄历背面写下“鱼饭”。
以鱼当饭,这是在广东流行的一种美味。从海边捞上,鱼用篮子装起,放点盐巴,以大锅烹煮。鱼饭易于保存,也尽可能地保存了海的自然鲜味。
比广东海鲜更早,年,罗姐一家的潮州酱料开业。这也是目前解放西路上还存在着的、其中一间最老的、由沿海人开设的店铺。
冬瓜汁,菊花饮,牛肉丸……起初主营广东副食,之后,店里类型逐渐丰富。
广东有名的狮头鹅,鹅头鼓包硕大,经家乡卤料卤制,香而不辣。卤豆腐,其实也是“我们那边的做法”,口感偏软,不硬。
以荷花池为中心,辐射出众多街道,为何单单是解放西路集中了最多的沿海地区美味,餐饮的气势和规模更为宏大?
曾姐很有发言权。
在改革开放后,荷花池建立之初,如今万达一片,还未成势,解放西路是去往荷花池的主要街道。(大概10年前,解放西路由成彭路更名而来)货车的堵塞,每日上演。
沿海地区来此做生意的老乡,在每日收摊收工后,必由解放西路过往,并居住在周围。有吃喝家乡味道的需求,是个不错的开饮食店的口岸。
在李家沱营业多年后,广东特产一家在年前后也搬到解放西路。起初在更靠近自贡宾馆的一侧,前两年换到更靠近解放路一段的一侧,仍旧没有远离解放西路。
“这边靠近荷花池,老乡人多。”广东特产店中,90%以上的种类都由老家运来。酱料,饼干,似果冻一般的豆腐花,地瓜做的风吹饼……“我们在老家的人都是吃这个。”
“每天下午四点半五点钟收工后,街上人多到像放学一样”。自年来到成都,年前后转行售卖烧鹅,广东张记烧鹅的男老板老曾也曾见证了解放西街的鼎盛。
淘金
开业一周,老曾在成都市场一炮打响的广东烧鹅,曾引来众多模仿者。“一度有七八家都是卖烧鹅的”。解放西路本就沿海餐饮店铺众多,更成气候。
“围攻我,还不是被我打垮”。有的开了两个月,打折促销,依旧开不下去,“又把材料卖给我,回去了”。除刚开业的前三日有过打折,老曾再也没有过打折。
“我们读书少,打折怎么算,算不来。”老曾信奉,“东西一定要好,搞饮食就是时间越长,越做得好,保证质量,就能保证这种不败。”
鹅每日搭广东的海鲜车而来,经灌料,脱干,加糖等九道工序而熟,口味结合四川人的爱好,反复调试,皮脆,肉化渣。
老曾的烧鹅店早已在成都闻名,但他仍保持了当初铺面的大小,也坚决只搞四个菜。“烧鹅,烧鸭,叉烧,烧猪”,多一样都不搞。“搞复杂了,怎么搞得过来。”
长期到店上吃烧鹅的顾客很少知道,年刚来成都的老曾,做的是布料生意,是荷花池早一批的淘金人。
第二年,凭介绍信花块买了张飞机票,老曾提着几桶8毛一斤买来的排骨,回了一趟广州。而那时成都的工资,每月36块。
建立之初的荷花池还只是“很小一块破烂的地方”,发电厂的烟囱高耸,摊位的大小和一张餐桌差不了多少。明珠国际酒店,要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修好营业。
在梁家巷住了16年,簸箕街住了1年,顺城街住了7年半。“红色旅馆的铺位5块钱一个”,初来成都,老曾和几位广东老乡骑着自行车,拿着宾馆的脸盆,到解放西路下面的农田里摸田螺。
由布业转向,09年在解放西路卖广东烧鹅,老曾很果断。“85年到荷花池卖货,钱到我包里,才发货给对方。现在(08年前后),他把货卖完了,还没给我剩下的钱。”
开车去收账也收不到,老曾气不过,“不做了。”另谋出路,一天,老曾一个电话打给老婆,“马上帮我找个房间,我从广东把材料发过来,做烧鹅。”老婆以为是玩笑。
在老曾一家接手前,这是一间旅行社,卖飞机票。铺面转租了一个月,都未曾租出去。老曾如今已在这间当初没人要的铺面扎根十一二年。
温州家人想盘下广东张记烧鹅的铺面,扩大门面,老张拒绝了。不得已,温州家人搬到了如今的位置,紧挨着温州饭摊。
两家温州菜,铺满间数相同,又为同省,充满竞争的张力,每日均提供几十种菜品可供食客选择。偶尔晚上没有菜,老曾也去温州人那里,端一份鱼来吃。
返乡
解放西路,广东人、浙江人开设的餐饮店,如今的规模和多年前比起来,稍微逊色。还在的店铺,不少也换过老板。
荷花池迁往商贸城,双流的老顾客想提供铺面和老曾合作,老曾没有兴趣。街的逐渐清冷,对他来说,影响不大。
上一次回广东还是年,今年3月29日再回老家扫墓祭祖后,4月1日,老曾一家便便急忙赶回成都。“酒店等不了”。
早上五点起床,七点招呼来取货的酒店客户;中午的顾客,大多以在店内消费套饭为主。
每日几十只烧鹅,将全部在下午五点前后售罄。没有提前电话预留,下午不一定能买到。广东张记烧鹅的顾客多为回头客,双流、天回镇等地的酒店,也长期预定。
清明假期,糖酒会期间,大量家乡来的顾客,老曾宰鹅宰到手起泡。每到忙碌的时候,有两口子便会到店里帮衬。那是老曾刚到成都就认识的朋友。
“以前来买烧鹅的是广东人最多,现在本地人更多。”
沿海地区开放之初,大量四川人到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打工。随着四川成都等地的发展,外地务工的四川人近些年更多选择返乡。
“两口子以前在广东打工,把小孩带过去。现在回来了,买一只烧鹅,一大家子吃。”想念以前在广东打工时候吃到的味道,“很多人一来便说,好多年没有吃到那边的味道。”
风格和广东烧鹅不尽相同的潮州酱料,因为套餐的提供,生意得以继续坚持。
糖酒会期间,生意也迎来小高峰。潮州酱料卖的香港橄榄菜,下饭;金桔油有点甜,是潮汕小吃蘸料中重要的存在,比如用来蘸芋头卷。
荷花池的商家迁移后,男老板时不时会往商贸城跑,但罗姐也还没怎么想过是否把店搬到商贸城。老顾客离开许久,有需要,通过闪送、快递,依旧愿意光顾。
猪肉丸,猪肉饼……冰柜中的牛肉丸,都是从家乡一间卖得很好的店抽真空运过来,并非批量生产工业化的产品。
“重庆,浙江……都有发。西藏运费那么贵,也要我们寄。宁可远一点,也要买这边的,觉得很好吃”。
解放西路,专营副食,广东特产是为数不多还在继续营业的。“很多同类型的都倒闭了”。
顾客以老乡为主,但广东特产也面临困境——很多东西在老家卖得很好,在这边未必就销得走。
“现在都可以网购,寄送”。生意不比以往,是继续长期生活在成都,还是回到广东老家?“小孩还在这边上学”。
很快,广东特产的老板娘介绍起——
吹风饼,就是我们那边小时候经常吃的一种零食;
豆腐花?
以前我们那边的豆腐花,是像冰粉一样是需要刮出来,上面撒红糖,那红糖像白砂糖一样……现在为了食用方便,才做成了这样。
拜神
潮汕人喜欢吃粿条,这是一种由米浆制作而成,类似于米线和沙河粉的食物。小吃中的炸粿是另一种类型,里面包很多东西,需要提前备料,制作起来费工夫。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广东特产都有应顾客的需要,制作一些炸粿,满足老乡拜财神爷的需求。不常卖炸粿,有谁想购买,潮州酱料的罗姐也能够拖人制作一些。
祭拜用的香蜡钱纸,老乡们依旧更爱用来自家乡的纸张;包括黄历,从香港过来的,使用更符合习惯。“搬家,乔迁还是要看一下。”
在解放西路的商店中,很容易察觉到这些元素,离乡再远再久,仍然保持传统习俗,祈求生意兴隆。
早一批来到解放西路的是潮汕人,后来,温州人,福建人,以及本地人都跟过来。
解放西路11号院的闽南风味小吃,店主是对来自福建的母女,开店十一二年。
七十多岁一头黑发的母亲,有阵问烧鹅店的老曾,经常被电视台报道,“你给电视台拿好多钱?”
也想借上电视吸引人气。“其实我们是东西好,别人主动来拍的,不给钱”。
海蛏鸡蛋饼,牛肉羹……最近两年,闽南风味小吃的几款招牌菜也受到食客的追捧,需排队才能吃到。很难说,这没有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影响。
仅仅去年,有将近20支短视频主动拍摄了老曾的烧鹅。就在上周,两位女生吃了两百多,拿相机拍了一堆素材,然后默默地走了。
宝藏的解放西路,其中的美味,因互联网,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又有了起色。但有些东西,依旧未曾改变。
紧挨着闽南风味小吃的潮州小吃,开了十多年,男老板瘦高少语。饭点已过,依旧有顾客前来。在端上一碗肠粉后,他又和家人朋友在逼仄的铺面内摆上茶具,喝上了。
再来顾客,便又动身上灶台。
平静祥和略带奇幻之下,很少有人记得,因一场纠纷,解放西路上,多年前一家餐饮店的儿子死于非命。
据说,案件至今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