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繁衍 >> 你们中秋节的习俗有没有一样的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的记载中。关于中秋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说,在春天祭拜太阳,在秋天祭祀月亮。“夕月”是古代帝王祭拜月亮。这就说明了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帝王祭拜月亮的例子。
第二种说法是中秋节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成熟,人们庄稼瓜果大丰收,为了庆祝中秋的喜悦,就把“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在汉朝得到普及,在唐朝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而农业、商业、手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这一时期,国力强盛,一片歌舞升平,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使得中秋在唐朝年间得以定型。
到了宋朝,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逐渐成熟,相关的知识得到普遍传播,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并且当时的勾栏、瓦舍的盛行,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可以饮酒娱乐,这使得它成为一个重要的日子。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确立的时间最晚。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对于过传统节,全国各地都有着不一样的民风习俗,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核心思想没有变,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我是来自湖南的暂住中山人,在我的家乡,中秋节前要走亲戚,带着我们家乡独有的“麻子月饼”走丈母娘家,走外婆家,跟过年一样,非常热闹。
而在广东这边就不一样,珠江三角洲的人民都有过中秋吃田螺或蚬的习惯。据说,这是因为田螺和蚬都是贝壳类动物,吃之前是一盘,吃完了还有“一盘”,表示“长食长有”,生生不息。
吃田螺和吃蚬还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是“饥螺饱蚬”,意思是吃田螺的那一年多数饥荒年或准饥荒年,而吃蚬的则会是丰收年,庄稼可以获得好收成。现在,这个说法早被人们抛弃。丰衣足食的中山人,只是将紫苏炒田螺当作美味的中秋节食品来品尝。
螺丝我吃过,但都是平常跟几个朋友吃夜宵的时候才会点的,因为会喝点酒,相信大多数喝酒的人都会点一盘的,下酒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不会吸,要用牙签,不让吃不到。汗颜。。。
送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食品,每到中秋节,不但家家户户自己会买一些送给亲戚朋友。以本地的风俗来说,一般是晚辈送给长辈,以示尊敬,而且是一定双数。那时,月饼都不像现在一盒盒,而是一筒筒的,用油光纸包起来,一筒有四个,一般是刚好克,称为“足斤”,还有“加料装”的,有克,称为“加头”。
这个相信全国都一样,中秋节的主食就是月饼,就像端午的代表是粽子,春节的代表是年糕,清明的代表是清明果一样,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的代表,只是每个地方的制作工艺和用的材料不同而已,比如我们现在还是用“麻子月饼”来送礼的,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也是送双不送单。我还是喜欢吃家乡的,广东这边的月饼太甜了,吃不习惯。
送水果
长辈接受晚辈送来的月饼之后,作为礼尚往来,也要送点东西给晚辈,一般是送水果。水果,广东人也叫“生果”,送水果即祝福晚辈“生生猛猛”。
各种不同的水果也包含了不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愿。譬如,柿也叫“大柿”,而“柿”与“市”同音,送人“大柿”即祝人“大市”,即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之意。柚的谐音为“有”,送人以柚即祝人富有富足。芋头虽然不是水果,但也是中秋节期间最受欢迎的送礼佳品,而且送的时候大芋头连着小芋头一起送,意思是“拖儿带女”,大小团圆。
我们走亲戚一般不会送水果的,因为在我们老家,送水果都是去看望病人的,所以很少有人送,除非是从外地回家,带的特产,才会送一些。大多数都是送牛奶,或者是罐头。不过现在也慢慢有人开始送水果了。
挂打笼
过去,每逢到了中秋节的晚上,中山人每家每户都有自家门前挂灯笼的习惯,每当晚风吹来,灯笼随风一起一晃一晃地舞动,孩子们还会自己动手做些漂亮的小灯笼,晚上成群结队地提着灯笼在大街小巷来往,好不热闹。总之,过节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事了。
挂灯笼在我们老家只有过年才会有,一年一次。
据《香山县志》记载,“八月十五饮月下,曰饾中秋,十六夜曰追月”。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刚好是“立秋”“仲秋”“深秋”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此夜月亮又圆又亮,取其意“全家团圆”。在传统中秋节里,中山各个镇区都有祭月、拜月、赏月、追月等活动,过法多种多样,风俗各异。
龙船、雄鸡等形状的“鸡糖”,对老一辈小榄人来说并不陌生。制作办法为,将白糖熬成浓糖,加少许面粉,倒模,做出龙船、宝塔、金鱼、雄鸡等形状。香柚是秋令水果,皮厚耐藏,再加上与“佑”同音,寓意吉祥,有“团圆”之意。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来自南朗镇46岁的谢先生依然记得这首童谣,但歌词里的“摘槟榔”,实际上发生于中秋节前后。农历八月,芋头成熟,先清洗干净,一定要“连乸带仔”,形似拖儿带女、四世同堂,寓意“一家团圆”。在谢先生的印象里,槟榔、芋头入口即化,吃时沾点白糖与酱油,味道更香。
沙溪人过中秋,有食猪仔饼、煲粥的习惯。在物资匮乏年代,贫困家庭买不起月饼,就用“糙米饼”和“猪仔饼”替代。褐色的“糙米饼”用黏米碎成粉末,混合片糖制成,大约1厘米厚,直径约10厘米,中间嵌一小块薄肥肉,味道甜腻。“猪仔饼”用面粉制成小猪形状,装在小猪笼里售卖,被亲切地称为“小朋友月饼”。至于煲粥的习俗,富者以鱼蓉粥、鸭粥为多见,贫者以蚬粥、田螺粥为主。
我也就知道这两个地方的习俗,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