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青年文学之星丨姚永涛

发布时间:2022/5/11 21:10:21   

我的柳树村

文丨姚永涛

          一

我所居住的村子,叫柳树村。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河边有一棵棵粗壮的老柳树,这大概就是村名的由来了。柳树村在合并了几个村子后,变成了大村。村头是公路的一个弯道,拐弯后就是邻镇了。我家就在村头附近,在上初中的时候搬到这里,在这里住了也有十几年了。河流也和公路一样,在村头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大水潭和一片沙滩,这是我那时候常去的地方。沙滩上的沙很细,蓝白色的沙子在河边铺了厚厚一层。我们在沙滩上找鹅卵石,用沙土搭房子,玩得不亦乐乎。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河里涨了大水,大水过后,沙滩上居然出现了不少贝壳。贝壳平时我们在沙滩上是能找到一些,只是都太小,只有我们的指头盖那么大。就这样的小贝壳,我们都如获重宝,争着抢着要。这次涨水在沙滩上留下的贝壳,居然有瓶盖子那么大。我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贝壳,几个孩子在沙滩上不停地捡着,不一会儿手掌就装不下了。我想了一个办法,在沙滩上挖了一个大坑,把捡来的贝壳都放在里面,然后用沙子盖上,还立了一个石头做记号,等着玩好了再回家拿袋子装。等我在河里玩够了,再把袋子拿来时,那些贝壳都不见了。那时候,我才知道贝壳是会跑的……

          二

村头的大水潭很深,水是绿茵茵的,清澈无比。狭长的水潭靠着山体的石壁,微微地拐着弯,水潭边还放着人们过河的搭石。这个水潭几乎承载着我那时候所有的欢乐,夏天的水潭永远少不了我们这群孩子的身影。暑假里,我们乘着大人们午睡,悄悄溜出来,在水潭里游泳。从开始只敢在水潭边,看着别人在水潭里翻腾,到慢慢下水,再到试着漂在潭面上游,最后能潜到水底下,我在这个水潭里学会了游泳,虽然是狗刨式的,但不至于溺水。每到午后三四点左右,水潭里的水被太阳晒得温热,我们男孩子就像是下饺子一样,扑进水潭里,平静的水面被我们翻腾起阵阵水花。从潭边游向山体的石壁旁,站在壁前的立石上,猛地扎进水底,摆着双臂,顺着潭底的沙石潜游,又游到潭边。我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来回游泳,乐此不疲。有时候,我们还把皮球放在水里玩,或者拿来废旧的轮胎扔在水面上,不停地开发着新的水上游戏项目。游累了,我们就回到岸上,耳朵里在游泳的时候进了水,就找块热乎乎的鹅卵石片,紧贴在耳边,歪着头,蹦一蹦,水就能出来。那时候,这条河里还有很多小鱼和螃蟹。在河水浅的地方,我们悄悄地搬开一块块石头,用双手慢慢摸着小鱼。我手笨,常常捉不到鱼。就和妹妹一起在河里捉螃蟹,横着走的螃蟹比起灵活的鱼,要笨拙很多,捉它要容易多了,用两根木棍一夹,就能放到瓶子里。我们把在河里捉的螃蟹带回家,母亲却说这螃蟹是不能吃的,我们这里似乎没有吃河蟹的习惯。我们又只好把螃蟹放回去,看着它们在河滩上慢慢地爬来爬去,最后躲进河边的石头缝里。

          三

我家门前有大块田,一直从村头延伸到这里,这也是村子里比较平整的一块地了。我们刚搬到这里的时候,田里种着水稻,旁边的水渠常常把田灌溉成一面巨大的镜子。这块大水田并不是一户人家的,而是很多家,每家的水田都被高高的田埂隔挡起来,田埂边有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我常常在这条小路上跑,把河里捉的小鱼苗和小蝌蚪放在田里,或者在田埂上找为数不多的田螺。后来没人种田了,这块田被种上了菜籽,春天开了一大片的油菜花,家门前一片明亮的黄,黄得耀眼。母亲常要去河里洗衣裳,穿过这片油菜花来到河里,我就跟在母亲后面,帮着母亲用河里的石头搭成小滩,把衣服放在里面泡着。春天,柳树也抽出了柳条。河边的柳树有很多,不多远就有一棵,而且柳树很大,树根还拱出了地面,庞大的根系托着黝黑的树身,弯弯曲曲的树干上,生出了不少枝条,还略倾斜到河面上。母亲在洗衣服的时候,我常常爬到柳树上去玩,去折那刚生出的柳条,编成圆圆的柳叶花环,戴在头上。或者把细长的柳叶摘下来,放在水面上,当做是小船,随着河水流动着。柳树是很容易存活的,我曾把折下的柳条插在塑料瓶里,在河里灌上一整瓶水,放在暖和的地方,过段时间柳条就能生出根,再把生了根的柳条栽到河边柔软的沙土里,柳树就活了。

          四

柳树村的中央,集中住着二十几户人家。以前是一个乡,后来合并成一个村。村子的房子都是围绕公路两边而建的,现在还保留着有了些年代的老房子。斑驳的白墙,暗黑色的砖,炸裂的木质大门,挂着蜘蛛网的玻璃窗,屋顶上凌乱的电线,这就是村子中的一栋两层老楼。以前这里是供销社,一楼是商铺,商铺卖的日用品放在门外,烟和一些杂货放在木质的玻璃货柜里,我们小孩常喜欢吃的零食放在柜子后的木架子上。在小时候,总感觉商店里所有的东西我都想买,都好奇。想去玩玩摆在柜台上的水平称,想去拨拨那圆溜溜的算盘珠子,想走近柜台拿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但只是想想而已,这些只有商店老板才能做。后来村子里的人慢慢变少了,商店也变少了,这个供销社又变成村里的卫生室,我在这里挨过不少针,打过不少吊瓶。再后来,卫生室也搬走了。有些房子关了门,只有一个卖摩托车的店还在开着。村子里还有个敬老院,以前没做大门的时候,我常去玩。那时候,敬老院的房子空了很多,我们几个小孩在空房子里捉迷藏,到处躲,到处找。敬老院里的场地是用水泥铺的,很平整,我们还在院子里抓过石子,滚过铁环,还朝着院子里废旧的鱼缸里扔石头。敬老院院场的对面靠着一座小山,小山就像是横躺着的逗号,从山脚到山尖,慢慢变宽。山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连着敬老院的院场,我们常常沿着小路爬到山顶上去。山顶上有一小块平地,站在这上面,能看到整个柳树村的模样:在村中弯弯曲曲走过的河流,河床上大大小小的白石,河两边高高低低的房屋,以及向远处延伸的公路……

          五

柳树村的河对岸,有一所小学,我曾在那里上过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的用地是村里最好的地方,三面环着水,一面靠着山,河水绕着它转了一圈,留下了这块平地,才肯离去。在小学旁边,又有一条支流汇进了村中的河流,两河交汇,使河面在这里变宽了不少。那时候想要去小学,还是要走河里摆的搭石。这里摆的搭石是大的长石条,但还是常常被河水淹没了,只好又在长石条搭上小石头,过河时,如果不小心,没踩稳,会湿了脚。如果下雨涨水了,这些搭石完全失去了作用。小学临河的另一面,有一座很高的木吊桥,连着对面的敬老院。下雨的时候,这是我们常走的桥。吊桥是用四根钢索连成的,上面两根,下面两根,钢索的两头被钉进了石壁里,上了很大的螺丝。下面两根铁索上,铺着窄窄的木板,木板很长时间没有更换了,有的裂开了,有的缺了角。在开始到这上学的时候,我是很害怕走这个木吊桥的。下雨的时候木板滑,需要抓着两边的铁索往前走,常常抹了一手的铁锈。桥下是雨后暴涨的河水,浑黄的河水翻起阵阵浪花,像是怒吼的猛兽,我害怕我会掉下去,被河水吞噬。最害怕的是有大点的学生在过桥的时候,故意摇摆着桥,使吊桥左右摇摆着,让人发晕,走也走不稳。后来走的时间长了,倒也不怕了。天晴的时候,我们在坐在木吊桥上玩,看着有人在吊桥下游泳、捉鱼,有的时候还在吊桥上跑过来,再跑回去,摇着吊桥的木板吱吱呀呀地响。

          六

村中小学有两栋楼,一栋是水泥房,一栋是老式的两层砖房。砖房的前面有一块很大的土操场,操场前有两个水泥乒乓球台,球台中间用红砖头隔档着,球台的四边还缺了角。我买不起兵乓球拍,常常站在球台旁边,看着别人打。偶尔蹭着别人的球拍,玩上几板,输掉了又下来等着。土操场两边有两个篮球框,也是破旧的。有时候能在老师那里借来破皮的篮球,在土操场上也拍不起来,常常是十几个人在操场上疯抢,谁抢到就投篮。我劲小,好不容易抢到了,还投了个“三不沾”,连篮板都没挨着。土操场的旁边有一片不大的毛竹林,竹子很细,竹林里被我们踩出了很多路,一层层落了的竹叶把小路铺得很柔软,可以直接坐在上面玩游戏。春天到的时候,我们在竹林里扳竹笋,去了竹壳,拿着手上玩,还用小刀去削竹根,放在教室里给老师做教鞭。土操场的另一半地上种了很多香椿树,一大片,很高大,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老师说这是以前的学生种的,一年年地长,长到这么高了。香椿树上长出红嫩的芽儿时,就有周边的农户用竹竿打椿芽。椿芽是我们这比较独特的美食,打下来的嫩椿芽焯水后,可以炒肉吃,还可以和面,炸成椿芽鱼儿。小学的右面还有个火纸厂,只是已经很久不做火纸了,厂里的几间砖房破旧不堪。火纸厂的旁边有个泡火纸的池子,池子里还有很多小毛竹,泡在浑黄的池水里,已经开始腐化了。我们不敢去池子旁玩,怕掉进去,只是在冬天的时候,隔着很远向池子里扔石头,砸池面上的冰。这里还有一条水渠,顺着学校旁连着火纸厂,水渠上盖上了石板,只是水渠里早就没有了水。我们这些住宿生在下午放学的时候,还钻过水渠里面去,从这头钻到那头,像是过地道一样,特别有意思。那时候就觉得,学校带给我们的欢乐是无穷尽的,周边所有的一切都能留下我们的脚印,放肆地游玩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不知停歇。

          七

随着我慢慢长大,时光流逝间,柳树村也慢慢变化着。先是小学撤了,合并到镇上的中心小学,木吊桥也拆了,在小学的另一旁架上了水泥桥。学校的教学楼空了几年,然后被拆了,那块村里最好的地方,开发成了移民安置小区,盖了村服务中心,还配了广场,有户外大屏和一些健身器材。村里修了高速公路后,改变了很多地貌,以前玩的沙滩、游泳的水潭都不见了,淤泥堆积后,不再那么深了,变成了很平常的河流。唯一没变的就是河流两旁的柳树吧,它们仍旧在春天抽出柳条,蓬松成一丛丛碧绿,站在软软的草地上,映在河流间。看似黝黑苍老的树干,却像是怎么也不会老去,时光飞驰,它们依旧茂盛,依旧点缀着我的柳树村。

姚永涛陕西白河县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南风》《延河》等杂志,出版作品集《路过你的旅程》。

总编辑:王琪 编辑:邢越收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3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