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824/4684514.html第十六讲、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详解上面这篇《五柳先生传》,作者是陶渊明。据说,这是他的自传。在这篇文章里,他自号五柳先生,说自己不贪慕名利,喜欢读书,爱喝酒,家里很穷。那么,真实的陶渊明是什么样子的呢?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也有人说是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东晋时期著名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时期,是浔阳柴桑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的出身其实还是很好的,他的曾祖父叫陶侃,曾经当过大司马,大将军,地位是非常高的。《世说新语》里曾经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gān鲊zhǎ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把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从这个故事里,咱们可以看出,陶侃是个孝子,她的母亲也是个良母,在母亲的教育下,陶侃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古人曾经把“孟母、陶母、欧母、岳母”称为“四大贤母。”他的爷爷和父亲也都做过太守、县令之类的官,可惜,他们家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这倒不是陶家人不努力,主要是当时门阀制度盛行,没有家族背景,光靠有本事也是不行的。陶渊明的曾祖父虽然身居高官,但不是门阀士族,就有人骂他是小人,是狗。再加上陶渊明的父亲死的早,所以,陶渊明即使有才华,得不到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了。陶渊明很博学,也擅长写文章,但他的性格很耿直,这也就注定了他在当官这条路上是坎坷的。陶渊明一直到了29岁才出来做官,做的也是什么参军啊,祭酒啊之类的小官,没什么权力,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甚至,工资低到不能养家,陶渊明还要自己下田劳动。再后来,他又担任了彭泽令,这次的为官经历,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情是这样的:那时候有种官叫督邮,督邮的官不大,但是权力不小,有点像现在的纪委的人,发现你有什么贪污受贿等非法行为,就可以报告上级处罚你,所以古代的督邮里就有很多的坏人,借此敲诈勒索,大发横财。《三国演义》里不是有张飞怒鞭督邮的故事吗?现在陶渊明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那时候陶渊明当彭泽令只有八十多天,上面派了个督邮来检查工作,手下人告诉陶渊明,要尊敬督邮,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接待,陶渊明就生气了,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就是我怎么能为了这么点工资,向这些小人们卑躬屈膝呢?老子不干了,于是,就辞官而去,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他还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其中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一隐居,就隐出了田园诗,就隐出了一个大诗人。而且,对后代的文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当官场黑暗,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远离官场,隐居田园。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出名的,是《归园田居》中的这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还有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到饮酒,这可是陶渊明的最爱之一啊。据史书上说: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shú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jīng。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陶渊明家有三百亩土地,陶渊明就让下人全都种秫谷,为什么呢?因为秫谷可以酿酒啊!按这位先生的意思,我常常能够有酒喝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可是你这样家里人吃什么呢?所以在他夫人的苦苦哀求下,陶渊明才同意拿出五十亩地种水稻,也算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五柳先生传》里说的“性嗜酒”还是很真实的,而且还到了酒鬼的地步。不过,喝酒虽然让陶渊明快乐,但是也给他带来了“痛苦”,因为这位大诗人的孩子们,好像都不怎么聪明,也许就是他喝酒太多的原因吧。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首《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有五个儿子,却都不喜欢舞文弄弄,都没有什么文学细胞。阿舒已经十六岁了,为人懒惰无人能比。阿宣快到十五岁了,也是无心去学习。阿雍、阿端长到十三岁,竟然不认识六与七。还有一个小儿子通儿快九岁了,只知道找梨与栗子吃,就是个小吃货。陶渊明似乎也无可奈何,只好继续去喝酒了。陶渊明不只是写了这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不仅只是爱他的菊花,他还有一些诗,很有力量,按照鲁迅的说法,是“金刚怒目式”的,比如这首《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这里的一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和上面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是陶渊明的代表性诗句,这个,一定要背下来。除了诗歌,陶渊明还有一篇文章非常出名,那就是《桃花源记》。现在,桃花源成了世外桃源的代称。咱们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的一部分:《桃花源记》详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