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小雨姐姐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有故事的童年
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而能带给我们这段奇妙体验的就是故事。
有故事陪伴的童年才是幸福的童年。
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是由一段段、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组成的。有现实的故事,也有童话故事。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格雷厄姆·格林在谈到童年时代时说:“或许只有童年的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于未来的种种,就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
童年时代接触过的故事,往往在成年之后还会历历在目。父母讲过的故事,我们也总是能清楚地记住某些细节。故事是滋养孩子心灵的法宝。我们通过一个个故事获得了快乐,享受到了幸福,了解了这个世界。孩子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了解了语言的奥秘,学会了表达,加快了成长。
孩子说话,一般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学听话”。婴幼儿从一出生就身处于口语的语言环境中,先用耳朵接收信息。随着孩子说话器官的发育,会逐步进入到第二过程——“学说话”,也就是用口来表达信息。孩子学话的两个过程时间长短不尽相同,从“学听话”到“学说话”一般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孩子“学听话”——用耳朵接收信息比较容易,“学说话”——用口表达信息比较难。
孩子对语言的最初体验是通过耳朵。比如听妈妈唱摇篮曲和童谣,就会促使孩子对语言产生一种美好、愉快的体验。语言包含了声音、意向和意义等内容,所以家长和老师要通过说话、唱歌等多种形式,为孩子提供语言上的体验和刺激。而讲故事可以说是一种最容易实施、效果最好的方式。
现在的爸爸妈妈往往知道给孩子讲故事的重要性,懂得让孩子听故事的意义,但常常不知道该如何讲故事,不知道怎样讲故事才会让孩子更爱听。我将和爸爸妈妈以及老师们共同分享,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故事,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如何用故事帮助孩子成长,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故事童年”。
故事是滋养孩子心灵的法宝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因为它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情节构思奇巧、妙趣横生,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在文字出现以前,故事就产生了。在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故事的定义。
《辞海》对故事的定义是这样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实践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现代汉语词典》将故事定义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这些对故事的定义是静态的文字,而在我的眼里,故事是动态的,丰富的,有画面的,有声音的。那些发生的,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或者未来,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可以成为故事。世间的万事万物,不管是人类、动物、植物、物体,都是可以有故事的。
为孩子打开故事王国的大门
故事,有很多种类,不同的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
按故事的创作过程分类,包括民间传说故事和创作故事等。
按故事的形式分类,包括文字故事、图画故事、音乐故事、谜语故事等。
按故事的内容分类,包括儿童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人物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科幻故事等。
故事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故事一般都会有头有尾。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故事种类。
民间故事: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一定传奇性和幻想成分的、题材广泛的叙事性口头文学形式。比如大家熟悉的《田螺姑娘》《牛郎织女》等,都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
改编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依据而改编的,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也称为文学名著故事。比如《西游记的故事》等。
生活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琐事的生活小故事,可分为以写人为主的和以写事为主的生活故事。在幼儿园里,老师一般常会给孩子们讲生活小故事。
历史故事:以史实为依据而编写成的,适合儿童欣赏和聆听的故事,是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比如《岳飞精忠报国》《三顾茅庐》等。
童话故事: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或者物体等以人的情感,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的故事。通俗地说就是坏人特别坏,好人特别好;坏人很恶毒,好人很善良。比如在《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在《灰姑娘》里,灰姑娘很善良,后母很恶毒。在童话故事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
成语故事: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比如《八仙过海》《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动物故事:取材于动物世界,以动物为主人公,描写它们的生态、习性,或借助动物的形象来比喻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故事。比如《龟兔赛跑》《小马过河》《小猫钓鱼》等。
科幻故事: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合理想象和幻想而创作出来的故事,就是科学幻想故事。比如《星球大战》等。科幻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不能无限制地去想象和幻想,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当然,这些故事类型的划分并不全面,有时在童话故事里,也有动物故事;有时在历史故事里,也有成语故事。在这里只是简单地对故事做一下分类,让家长和老师了解故事大概分为哪些类型,以及它们的特点。这样,在给孩子们选择故事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了。
故事的特点
故事要适合口耳相传
故事有虚拟的,有真实的。编写及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传达给孩子一个情节,一个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故事一般都是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尤其是可以讲出来的故事更是如此。最初的故事,也许是一群野人围在篝火旁一边吃烤肉,一边谈论着今天阿三逮着了一只兔子,阿四没追着一只老虎之类,虽然他们的语言极其简练、不够丰富,但他们一定也会互相传递这些信息,所以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故事一定是口口相传的。后来慢慢有了文字,流传的故事被记载下来,就是我们现在能读到的一些故事。能讲出来的故事一定是不复杂的,比如《红楼梦》的复杂程度就不适合讲故事,会让人听不明白,这类故事特别适合阅读。给孩子讲的故事一定要是浅显易懂的。
故事要有时间和场景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3—6岁的孩子,极富想象力,也特别容易相信。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太阳公公出来了”,孩子马上就能把太阳想象成一个白胡子的老爷爷,好像看见太阳公公在对他微笑。所以家长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这个载体,向孩子传授知识、行为规范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们讲故事时最好给孩子营造一种氛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里发生了一个特别的故事,可以让孩子在这个氛围里尽情想象。比如,“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上,有一群羊在那里吃草,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来,照得羊儿们舒服极了……”孩子听着大人的描述,凭借着有限的经验和阅历,想象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哪怕是想象着以往看过的大草原的图片也好,把孩子带到大草原的场景里面,孩子就会随着故事继续想象着小羊、小马或者小兔子等在草原上发生的故事。
故事一定要有对话
有了时间和场景,故事还需要有人物,讲出来的故事里面一定要有人物的对话,这是讲故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讲故事之前要对故事进行一定的修改,如果故事中的对话很少,甚至一句对话都没有,我们一定要把一些叙述的语言改成对话。有对话的故事,人物才会变得生动,讲起来也更容易吸引孩子。
比如故事原来是:“小明放学回到家,妈妈做好了红烧鱼等着他。”可以改成:“小明放学一进家门,就大声喊:‘妈妈,我回来了!’妈妈迎过来,一边帮小明拿书包,一边笑盈盈地说:‘孩子,饿了吧?妈妈今天给你做了红烧鱼。’小明兴奋地看着妈妈:‘妈妈,我已经闻到红烧鱼的香味了,真香!’”对话会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人物,理解故事;而对讲故事的人来说,对话也更容易让故事生动起来。
故事是最好的教育
故事是情感的乳汁
讲故事就像给孩子喂奶一样,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沟通,可以说故事是情感的乳汁。
亲人之间的情感是慢慢积累起来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跟自己亲,那就需要从小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一个故事、一首儿歌也能够传递亲情。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和爸爸经常给我讲故事,后来我又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当我们提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全家人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表的默契,这就是故事的传承,亲情的纽带。
凡是喂过奶的妈妈都知道,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妈妈一般都会很专注,看着宝宝吸吮着乳汁的样子,会充满爱心地想着:我的宝宝会越长越强壮、越长越漂亮。这样想着,乳汁就会在宝宝的身体里产生更好的影响。如果妈妈喂奶时不专心,甚至情绪烦躁,乳汁也会带着妈妈不好的情绪进入到宝宝的身体里面。其实讲故事也是一样,如果家长投入感情地讲故事,故事对孩子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故事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太合群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别的小朋友交流,怎样和别人说话,即使开口说话的时候,也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其实,平时如果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稍加注意,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到一些如何与别人说话、交流的方式方法。平时爸爸妈妈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微笑着、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就是通过故事学会如何和别人打招呼的,什么样的语言叫敬语等等。比如家长在故事中讲:“小山羊出去玩,看到了山羊伯伯,小山羊大声说:‘山羊伯伯,您早。’”家长可以让孩子重复小山羊说的话,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知道应该怎么和别人打招呼了。
一个故事,不仅需要家长讲给孩子听,讲完故事之后,还要和孩子一起复述、表演、画出来等等,这些都是在重复故事里人物的美好语言,让孩子在重复中知道,我们可以这样和别人打招呼、说话。
家长不仅要重视故事中的对话,还要注意说话之前的那些形容词。比如,“一只小青蛙走进商店,它看着青蛙阿姨大声地说:‘青蛙阿姨,您好!’青蛙阿姨和蔼地看着小青蛙:‘小青蛙,你想买什么呀?’”在这段对话中,小青蛙是“看着”青蛙阿姨,“大声地”说,其实在这个语境中清楚地告诉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该怎么说话。如果您是一位细心的家长,也会把这些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本绘本、一个故事是作者经过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故事里会融入很多的细节和理念,如果只是给孩子讲故事情节,而忽略了细节,那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了。家长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故事,才能享受到这个故事带给孩子的知识和快乐。
故事让孩子学会生存技能
对于同一个故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领悟的也不尽相同。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有时候就像种在土壤中的一颗种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发芽、开花,结出果实。
很多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都会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不放心,担心安全问题,担心孩子吃不好饭,不会照顾自己,等等,我也不例外。儿子在家的时候,因为可以吃到现成的饭,所以很少见他去厨房。可是他到了国外的大学不久就给我们发回了很多他做的菜的照片,他说他已经开始喜欢厨艺了。他和好几位同学一起入伙吃饭,他做饭,其他同学刷碗。儿子搬过两次家,这些同学都愿意跟着他一起搬,原因很简单,儿子会做好吃的中国菜。我对此很好奇,儿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做饭这么感兴趣的呢?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是因为他一直记得我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小熊学做饭》:“出门在外,一定要吃好、睡好!……不会做饭,慢慢地就会饿死。”这个我几乎忘了的故事,却在若干年后,鼓励儿子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做饭。在一次听众联谊会上,一位我昔日的小听众抱着自己的孩子,也谈到了这一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是会记一辈子的,还会在长大以后发挥作用。
故事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我一直主张,对于好的故事,家长给孩子讲完之后,最好和孩子一起复述,甚至表演一遍,这也是对大脑发育的一种刺激。孩子不但记住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甚至表演出来,这对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种锻炼。
十几年前我在广播里讲过一个故事叫《奇怪的雨伞》,每次下雨的时候,熊妈妈都会为小熊打伞,每次小熊都会发现妈妈的衣服被淋湿了,而自己的身上却是干干的,小熊总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这是小花伞的秘密。等到小熊有了自己的孩子,下雨天他打着伞,为了照顾孩子,自己就有半边身子被淋湿了,他终于知道了小花伞的秘密。在一次听众评选的活动上,一位妈妈特意走过来对我说,每次下雨的时候,她的孩子都会说:“妈妈,我知道小雨伞的秘密,所以我们把雨伞往您那边挪一挪吧。”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力和记忆力有时会让家长惊讶,甚至感动。
故事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最好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当您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时,或者用正面交流很难达到效果的时候,讲故事也许是一条捷径。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总想让孩子多说说在幼儿园里的事情,想多了解一些情况。而有的小朋友就是什么也不说,急得家长没办法。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请故事来帮忙,确切地说是请故事游戏来帮忙。妈妈可以把手放在头顶上,装成小兔子的样子,兴奋地对孩子说:“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小白兔,今天我可真开心呀,我在幼儿园里吃到了我最喜欢的土豆丝,午睡的时候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的小熊。可是下午我有一点儿不开心,因为我喜欢的玩具让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我的好朋友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怎么样呀?”孩子是最容易相信的,他会马上进入你的故事世界,也会敞开心扉,把自己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告诉你这只“小白兔”。
故事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桥梁,是距离最短的交流,可以直抵内心。
小故事解决大问题
有一些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也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
一个孩子从爸爸的钱包里偷偷拿了元钱,爸爸发现了以后告诉了孩子的妈妈,他们都很紧张,一定要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不然会酿成大错。可怎样和孩子谈呢?如果直接用“偷钱”这个字眼来说孩子的话,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肯定达不到最佳效果,况且孩子可能没有意识到爸爸妈妈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说他“偷钱”也许太严重了。
这位爸爸找到了我,希望我给他出个主意。我的办法当然是讲故事,我帮他编了一个《小猫吃鱼》的故事:有只可爱的小猫咪,家里的人都很喜欢它,总会喂它好吃的,它的餐盘里每天都会有小鱼。有一天家里买来了一个大鱼缸,里面有很多漂亮的小鱼,小猫想:这些小鱼的味道一定更鲜美!它每天都在尝试着吃鱼缸里的小鱼,这只聪明的小猫咪终于偷偷地吃到了一条小鱼,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小猫咪总能尝到美味的小鱼。家里的人突然发现鱼缸里的鱼越来越少,猜想一定是小猫咪吃的,因为大家都喜欢小猫咪,并没有制止它偷吃小鱼的行为。
有一天,小猫咪又趁家里没人的时候用爪子捞小鱼,一不小心掉进了大鱼缸,淹死了。如果一定要趁别人没看见、不知道的时候做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都是坚决不能做的,否则就会有不好的下场。当然像雷锋叔叔那样做好事不留名的除外。
这位爸爸后来告诉我,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效果出奇好。孩子主动地说出了拿过爸爸钱包里的钱这件事,说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家长和孩子的距离,让沟通变得毫无障碍、顺畅愉快。故事原本就是既虚拟又真实的,如果把虚拟和真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孩子很快进入到那个情境当中,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
本文选摘自小雨姐姐著《怎样给孩子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