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中国奇谭第六集被观众开除剧籍,终究是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国奇谭》一经上线,迅速引起网友热议。看了第一集的许多观众,当起了“自来水军”,让《中国奇谭》迅速出圈,“中国奇谭封神”“浪浪山”等话题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但“封神”过后,《中国奇谭》的热度似乎也迅速消退了,甚至评分也逐渐下降,这又是为何?
其热度的消退,有近期《狂飙》《三体》《流浪地球2》等优质影视作品分散注意力的外因存在,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动画本身。
《中国奇谭》一共8个故事,分别由不同的工作室创作,每集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不尽相同,这些其实大部分观众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每个故事是独立的。
但最可怕的是故事内容的良莠不齐。
目前已经更新了六集,可以逐一分析。
第一个故事《小妖怪的夏天》,无疑是这个系列中的精品,也是观众缘最好的一个。它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西游记》为背景,却旧瓶装新酒,讲述一个打工小妖怪的故事,直戳社会打工人的内心。受众广,也能引起共鸣,放在系列第一的位置肯定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二个故事《鹅鹅鹅》开始,受众就已经在缩小了。这个故事改编自南朝的志怪小说《阳羡书生》,水墨画的风格,怪异的形象和难懂的故事,争议就来了,口碑两极分化,喜欢的观众能够产生各种解读,但也有观众觉得就是故弄玄虚。
第三个故事《林林》,个人认为缺点在于,相比之下故事太顺畅,少了一些反转和巧思,看多了故事的观众从一开始就能猜出剧情大致走向,这也导致很多观众觉得故事不够精彩。但从立意而言,这个故事也有很多细节和隐喻,引发观众对于人与自然、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思考。
第四个故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也是一个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它讨论的主题,关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迷信的消逝,关于许多农村孩子成长后再也回不去的“乡愁”,会令很多农村孩子深有共鸣。但客观来说,这个故事太过平淡,也太过松散,会让很多观众有种“看不懂在讲什么”的感觉。
第五个故事《小满》,讲述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儿时奇幻的想象和莫名的恐惧,随着认知增加而远去,人成长了,童年也结束了。这个故事是非常中国风的剪纸动画风格,画面、配乐乃至故事立意都非常美,观众喜爱度也相对较高。
在《中国奇谭》讨论组的分集打分里,前五集分数有高有低,最低的《林林》也有6.2分,但是第六集《飞鸟与鱼》却直接跌到了2.7分。
各平台上关于《飞鸟与鱼》的评价,也是负面较多,很多观众比较反感的,抛开其画风似日漫的问题,更在于没有讲好故事,以及这个故事的内核问题。
《飞鸟与鱼》的导演说,本意是想用现代人的视角,讲述一个外星人版的“田螺姑娘”的故事,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宇宙中碰撞,相知相爱又分离。
但这个故事立意本身就是立不住的。
外星人版的田螺姑娘,新意在哪?本质不还是田螺姑娘吗?本质还是神通广大的女妖帮助男人解决金钱、爱情等各种问题,这难道不是另类的男性“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式的幻想?
再来看看故事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呢?
外星人“田螺姑娘”来到地球,神通广大地帮男主解决了食物、用电等各种问题,又莫名其妙地对男主产生了感情后离开,最后强行落到孤独灵魂的主题上,这样的故事真的成立吗?
还有女主全程只穿着衬衫的形象,真的只存在于男性视角对女性的想象里。
另外,故事中的意象,飞鸟与鱼、鲸、孤岛、52赫兹……有没有一种古早青春文学的感觉?
从目前的评价来看,很多观众对这个故事并不买账,也有观众质疑这样的故事是如何被选入此系列的。
目前《中国奇谭》系列还剩2集未播出,最终的评价如何还未可知。
也许《中国奇谭》是一次大胆且效果不错尝试,在艺术风格上多元开放,融合现代技术,也让观众再次看到水墨、剪纸动画等传统的动画风格,足见用心。
但艺术形式最终要为故事服务,故事没讲好,再好的艺术形式也只是在消耗情怀。
《中国奇谭》里确实有《小妖的夏天》这样既能把故事讲好又能让观众感受到内核的短片,但相比起来,系列里后面的很多故事,或多或少总有遗憾。
也许一些观众能够隐约抓住创作者的表达立意,但我们谈“国漫崛起”,国漫需要面对的就是广大的市场,而不是小部分受众。
说起来很残酷,但创作者需要面临的问题是,观众只是想看个动画而已,不会总想去听解读、去了解背后的点滴才能看懂你的故事。
没有好故事,再深刻的立意、再宏大的命题都是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