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除夕还有3天,我给你找了22条回家路线
离除夕还有三天,回家吗?想好回家带什么了吗?
我来北京两年,回去什么也没带过,倒是把家里东西都薅过来了。
香肠腊肉、家里泡的萝卜、油辣椒......
最绝的一次,我让家里寄了两大捆折耳根。对对,就是你们都讨厌的鱼腥草。
在背井离乡的小出租屋里放上这些,空气里才有了安全感。
我才能确定“我是谁”。
就在上周,我问了你们“出门在外,你有什么随身携带的家乡印记?”,把你们的小细节都筛了一遍。
想家的你们都一个样,家什么样儿倒是百家齐放。
快上车,看看有老乡没?
1.
说话会倒装吧大概
itsJC2.
多久没搓澡了?得下不少皴(cun)吧~
信天老妪3.
毕业之后去了离家挺远的一个大城市,让爸妈寄得最多的是醋。
EIFFEL4.
在外读书的我,每次吃饭都会多加一勺的辣椒。
想穿仙女裙的仙女5.
在外喝多少喜茶乐乐茶,都觉得没有茶颜悦色好喝。
嗦粉小天才6.
在外吃饭说的最多的话:
你这醋不正经!
这面也是...
骨髓行走7.
在家吃火锅,必买薄荷叶涮着吃。
晓晓8.
无论走到哪,出门必带老爷符。
钱包里还有一撮干草。
楂楂。9.
喜欢称呼女孩子是“姑娘”,怎么也改不掉。
大楠10.
到南方生活好多年了。
口音淡了,口味变了,但每次搬家,添置东西总少不了搓澡巾,牌子也是固定的老汤。
这改不了,怎么也改不了。
Julianna11.
上学的时候,同学们一直以为我是河北的。
直到有一次去校门口取快递,一下暴露了我的东北属性:
好吧好吧,是取,不是qiou(三声)。
Liaaaaa12.
我平常真不像北京人。
说话没有北京味儿,长得也偏像南方。
但一吃火锅就暴露了:“服务员,我要糖蒜和火烧!”
Lisa13.
我没什么口音,长得也像北方人,所以在北方这么久,大家都以为我是本地人。
直到一次吃火锅,我把调料碗叫成了“蘸水”。
蘸火锅的,那都是蘸水嘛。
大声14.
前后鼻音不分。
大学时到了另一个城市,才被室友指出我有前后鼻音不分的习惯,诸如:“放学”说成“饭学”。
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乡音带给我的印记。
虽然后来慢慢改掉了,还考了普通话二甲。但现在如果回老家待上十天半个月,猛然说起普通话,前后鼻音的问题还是会出现。
乡音难改啊。
嗨呀留住15.
我是山东人,一直觉得自己没什么家乡的痕迹。
在外上学很久,我的普通话从来没让人听出过老家;
我也从来不吃煎饼卷大葱;
我也没有对体制内的执着和偏爱;
甚至我在酒桌上也不豪爽,口味甚至偏甜,身材偏娇小,像南方人。
只有一次,我读研期间在英国交换,我一直知道我住的楼里有一个中国人,但是跟她也一直不熟,就是见到了会打个招呼的关系。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在厨房做饭,突然特别激动地问我:“你是不是山东人!”
我吓了一跳,因为头一次有人一眼认出来:“是。。不过你怎么看出来的?”
她激动地说:“我也是山东人!全国只有山东人会这么煮面条!”
我呆愣地看着手底下煮的面......
表面再没关系,印记还是早刻到骨子里了呀。
青果子16.
我老家是福建的。
出门在外,自己一个人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会买上一份面,再来一点葱,葱油拌面,是家里的味道。
xxx17.
自家酿的青红酒、糟酸菜和咸菜。
每次返程前奶奶都会帮我们准备好,一边准备还要在耳边念叨:
你们走了,这心里都没着落了。
阿盐18.
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了,对家乡的记忆挺模糊的。
印象最深的是在家不远处有一条河,那里的沙子很细,草丛里还会有牛粪便,还能在河里摸田螺,我小时候最爱在那玩耍。
后来第一次带男友回乡,我还向他炫耀我们家乡的河流有多清澈,有多好玩。但我当我凭着记忆带他到那时,面前只有一摊碎石。
我一下就慌了。沿着沙滩走了一路,什么都没发现。
后来问了爸爸才知道,那河就在那,只是雨天变少了,那条河就干了。
当时没怎么,但现在想起来,心里空落落的。
河没了,家乡也少了大半吧。
椈桉19.
脑袋里一直带着的,是家乡的夏天。
家乡的夏夜啊,是吹着晚风穿着小裙子和三五好友一起撒欢;
是烧烤;
是麦田里的风;
是打开发出呲呲声响的果啤;
是一头扎进泳池里。
夏天吃过的最甜的桃子,是在家乡路边摘的野桃子啊。
小王同学20.
冬天的北陵公园,下午4点以后便不收门票了。
秋天傍晚,寒风在窗外嘶吼,阳光闪耀。走出门去,冷意扑面,让人不得不低头疾走,裹紧身上棉袄,把脖子缩进毛线围巾里。姥姥牵着我,走在回家吃柿饼子的路上。
路边练摊的小商贩把雪糕放在二八自行车后座上自制鹅木箱里,仔细地盖好棉被。我站在摊前,看着他从里面拿出一根老牌儿皇姑雪糕。
故乡在脑子里藏得最深的,就是这样一个画面。
Alisa_luck21.
四川人在杭州,真的吃不惯。所以常备家里寄的辣椒酱。
昨天下班回家,突然在小区里闻到了超级熟悉的家乡味道:蒜苗豆豉回锅肉。
一下子,我好像回到了小学时代,每个放学回家的傍晚,刚到家门口就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儿。
嗯,想的念的都是老家味儿。
也许,是想家吧。
阿九姑娘22.
一直带着的,是口味吧。
工作后整日都在吃米饭,就会怀念家乡的面食。拽面(吃了会变拽的面),驴肉馅饼(冬天街边小摊吃一个焦焦的饼,幸福感都热气腾腾的)。
偶尔和外地的朋友谈起某种食物,都会说:这不类似我老家的什么什么嘛,那做的,可比这口感好!
这种不断找类似的举动里,连语气都充满了骄傲感。
出门在外这些年,一直觉得家乡是我的退路,现在觉得更像是归途。
快过年了,好想吃口奶奶做的一品锅啊。
白色写在最后
看了你们的这些记忆,我满脑子就绕着一句话:
我好想回家过年啊。
想见见老朋友,想听听家长里短,想吃吃家常菜,想再去一次楼下的小吃店......
以往回家过年,总嫌弃无聊没年味儿;
今年回不了家,才觉得心里空落落索然无味。
这才明白,那些以前习以为常的习惯,都是充满了厚重情感的印刻。
这才明白那句话:平常的日子其实一点都不平常,一碰到“意外”,它就变得遥不可及。
但今年,我依旧是不准备回家了。
家在那边,我在这边,这些印记就是中间牵连的线。
绕啊绕,绕啊绕,总能拉着我看到家的方向。
家在,线在,我们就都在。
不回家,也是团圆。
作者/ONE的读者们
编辑/姜姜
视觉/野美
注:图片来自ONE的读者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