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小时候农村鱼塘稻田里的美食,现在吃的人
答疑:
小时候农村鱼塘、稻田里的美食,现在吃的人还多吗,你怎么认为呢?
首先说明一点,不是说自已好吃,但在我们小时候的60~70年代,农村人想吃点好伙食那是难上加难,好一点的人家每天是早上照得见人的稀饭,就是米汤粥,那时的粥人们曾经形象地描述说:一吹三个浪,一喝九条沟。由此可见这粥里米的份量少得可憐,与其说是粥,不如说是用米熬制的米汤。中午吃的是早晨特意煮多的粥,另外再蒸一小锅红薯,这样喝着粥,吃着红薯,还夹着自家腌的咸菜,这中午的一餐是当时最丰盛的,但假如中午不吃饱,白天干活就受不了饥饿的折磨。晚上大多数也是吃红薯,另外就着咸菜和开水,仅此而已。
在我们小时候,由于化肥、农药和塑料制品在农村还未出现,所以农村的环境基本没有污染这种情况,那个时候,河水、塘水清亮见底,早晨的河边和水塘边蹲满了洗衣服的农妇,在洗衣服的时候,河里的、塘里的鱼儿围拢过来喝洗衣服捶出来的肥水,伸到水中的脚被成群的鱼儿啃着死皮。在水田和水沟里,生活着成群结队的麦穗鱼、鲫鱼、泥鳅、鳝鱼、田螺等水生鱼类,而水沟边的泥土洞里,也生活着乌龟、脚鱼,蚌则在池塘和水沟里横行,山里的清水塘里除了蚌外,还繁殖了密密麻麻的小青虾,用网兜儿一捞,就是一大碗,这些野生鱼类在粮食馈乏的当时,极大地补充了人们的营养所需,使人们平安地度过了生活困难的时期。
现在是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财富,但与此同时,“工业文明”让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不光化肥、农药让水质污染造成野生鱼类走向灭绝的道路,同时农田的土壤也日趋板结、盐碱化、抗性低,有的甚至根本无法种植庄稼。现在不光野生鱼类稀少,即使有,谁也不敢食用在污染环境中生长的食物,总怕“祸从口入”,图一时之口福而吃出一身病来,这样就不是闹着玩的儿戏。因此,现在之所以许多人怀念过去,并非是恋旧,而是追忆过去无污染的“青山绿水”,很少有三病两痛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