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可男可女的果园害虫成了法国的国宝级菜
在农村,有一种“牛”并非指的是牛,而是被称为蜗牛的小生物。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这种生物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害虫。果园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些蜗牛,它们成为果农们头痛的问题。雨过天晴后,各类果树上往往会爬满各式各样的蜗牛。蜗牛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几乎什么都吃。在水果生产中,蜗牛可对苹果、柑橘、梨和葡萄等果树造成危害,啃食叶片和果实,给果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多数情况下,果农们不得不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来对付果园里的这些害虫。
然而,这个让人讨厌的果园害虫,不知何时却被一些人说成了法国的“国宝级”奢侈美食。确实,法国人真的喜欢食用蜗牛,他们制作了法式焗蜗牛、洋葱炒蜗牛、烩烧蜗牛、滑蛋蜗牛等美味佳肴。法国蜗牛已经在全球名声大噪,与法国鹅肝、法国松露一起被誉为法国的三大顶级美食。尽管我国也养殖了许多可食用的蜗牛,但在这里,蜗牛依然不是一种流行的美食。果园的害虫蜗牛与法国人食用的蜗牛完全是两码事。果园害虫蜗牛因人而变,首先,法国人所食用的蜗牛与我们果园中的害虫蜗牛并非同一种类。全球蜗牛大约有2.5万种,分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两大类。能够进行大规模养殖且可食用的蜗牛种类其实并不多,只有几十种而已。法国人通常选用法国蜗牛、庭园蜗牛和玛瑙蜗牛这几种品种,它们的体型适中,肉质鲜嫩柔软。法国蜗牛是一种大蜗牛属的物种,经过人工养殖后,其肉质丰富而美味,可以作为食材。吃蜗牛要选择人工养殖的,野生蜗牛是不宜食用的。在被开发成食材之前,法国的蜗牛同样也是果园的害虫,只是通过长时间的养殖和开发,才变成了如今可食用的蜗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同样也有可食用的蜗牛,“中国蜗牛之乡”位于浙江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那里的养殖数量相当可观。比如,我们选育出的“中华白玉蜗牛”就是我国的一种美味蜗牛。中华白玉蜗牛实际上是褐云玛瑙螺的一个变种,而褐云玛瑙螺又被称为“非洲大蜗牛”,原产于东非沿岸的桑给巴尔、奔巴岛一带。中华白玉蜗牛是在褐云玛瑙螺的基础上经过选育而来的,成年后可达拳头大小,体型较大,肉质细嫩。它的肉质特点更适合中国传统的炒制方式。需要强调的是,人工养殖的法国蜗牛和中华白玉蜗牛都是可以食用的,而野生蜗牛及其他非食用性蜗牛则不宜轻举妄动。不管是什么蜗牛,本质上都是害虫,但在人类的引导下,它们的用途发生了改变,有些害虫甚至变成了奢侈的食材。
为什么蜗牛在法国能成为奢侈食材呢?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改变和选择。法国人食用的蜗牛,不仅包括肉质,还包括蜗牛产的卵,被制作成一种奢侈的菜品。蜗牛在交配产卵时,由于雌雄同体,两只蜗牛可以直接进行交配,无需考虑性别。受孕后,大约10天后就能产卵,8天后小蜗牛就能孵化出来。一次交配,双方都会产子,这种繁殖方式看似高效,但实际上是为了弥补蜗牛自身行动慢的缺陷。因为蜗牛的交配过程异常漫长,通常需要2-3小时,最长可达6小时。由于交配产卵并不容易,因此蜗牛的卵更为奢侈,通常被制成“蜗牛珍珠”或称为“白鱼子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白鱼子酱”并非新鲜蜗牛卵,而是经过加工后的制品。据报道,可食用的法国蜗牛卵每公斤最高售价曾达到法郎,折合人民币约为3万元。在这一点上,法国的蜗牛确实奢华至极。
在国内,虽然中华白玉蜗牛和法国蜗牛都可食用,但它们并没有太大的名气。相比之下,国内的另一种“蜗牛”却非常火爆,那就是田螺。实际上,蜗牛并非指特定的物种,而是一个广义的词汇。在我国,通常指的是腹足纲的陆生昆虫。然而,在西方语境中,无论是水生还是陆生,腹足纲的昆虫都被称为蜗牛。田螺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小吃,相较于中华白玉蜗牛更加受欢迎。在烹饪上,田螺或中华白玉蜗牛的脆嫩肉质更容易通过传统的炒菜方式得到展现。而法国蜗牛则走的是法式高端路线,由于其壳相对脆弱,可以直接去除壳,清洗后按照法国菜的方式烹制,保留了蜗牛的原汁原味。
总的来说,国内的田螺或中华白玉蜗牛更符合中国烹饪的特色,而法国蜗牛则走上了法式高端路线。尽管法国蜗牛在国外风靡一时,但在国内,水生“蜗牛肉”早已占据主导地位,陆生的蜗牛想再次走红则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