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繁衍 >> 震惊临平上塘河边,发生过哪些奇闻轶事
相信不少临平的市民,对于上塘河,都不会陌生,这可是咱们江南水乡的特色之一。但它的前世今生,你真的都了解吗?
印象上塘河
上塘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秦朝,只不过当时叫陵水道,俗称秦河。隋炀帝时期,京杭大运河开凿,上塘河位于运河的南端;到唐朝贞观八年(年)于海宁筑长安坝而成上河;宋代,上塘河亦称浙西运河。由于当时汤村(今乔司)一带均为盐场,食盐运输全靠上塘河,因此上塘河也叫运盐河。至明朝洪武年间,筑德胜坝,其南始称上塘河。上塘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道,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后,上塘河更是“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直到元朝至正十九年(年),张士诚发民20万开浚起自塘栖武林头至杭州江涨桥的新运河后,运河才舍弃海宁长安、临平旧道,改从崇德石门经塘栖而达杭州,上塘河的航道作用才开始削弱。
在儿时记忆里,上塘河永远是一条热闹、充满灵气的河。河上竹排点点,来往船只络绎不绝,时不时传来船工摇橹的声音。一到夏天,上塘河就成了孩子们嬉闹的乐园:或玩水,或坐上竹排漂流。等到水浅时,便和小伙伴们一起趟水过河,顺路摸上一碗螺蛳,拿回家让母亲一炒。在那个粮票盛行的年代,一碗不花钱的酱爆螺蛳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人间美味呀!
牛拖船,相信对每一个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来说都不陌生。牛拖的船一般有六七艘,不过船相对较小且为平底。一档牛拖船由两人操作,一人在船头驾牛牵船指引方向;另一人手拿竹篙前后行走,防止船在转弯时碰岸碰桥。在水浅的地方,牛拖着船在水中行走;水深时,牛拖着船游泳而行;遇到搁浅时,只好将船一只只分开,等拖到深水处再并档前行。儿时的应朝雄看到牛在水中负荷前进并发出“嘿哧嘿哧”的喘息声,每当船过不去还要忍受主人的鞭打时,心中时常燃起对牛的怜悯。直至读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才不禁为那种任劳任怨的“牛”精神所感动。据有关资料记载,牛拖船起源于清末民初,为临平、乔司一带所特有。到年临平还有10多档牛拖船,年成立临平高级木帆船运输社时,还有6档牛拖船入社。直到20世纪70年代,牛拖船才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上塘河风情的一个美好回忆。
小桥流水人家
桂芳桥
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必不可少的三大元素。那么在上塘河,多桥也成了它特有的一种风情。20世纪50年代,临平境内的上塘河就有7座桥。镇东有龙兴桥;镇中有桂芳桥、解放桥和中山桥;镇西有永康桥、西阳桥和保障桥。其中龙兴桥、桂芳桥和永康桥均为古桥。
西阳桥
说到西阳桥,或许有人会问:“不是应该叫‘西洋桥’吗?”究竟是“阳”还是“洋”,还得从西阳桥的源头说起。民国十七年(年),商营杭海二县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乔司至塘栖的一段公路,时称乔塘路,与杭州清泰门至乔司段(杭海路)相通。西阳桥便是在当时建成。傍晚时站在桥上,看夕阳从临平山上缓缓落幕,整个上塘河以及西阳桥以西的田野全部沐浴在一片红霞中。或许为了纪念那一刻诗情画意的夕阳美景,“西阳桥”才由此得名。后来,应朝雄查阅了《余杭区地名志》,该桥确实叫“西阳桥”,而非如今护栏石板上所刻的“西洋桥”三字。
东大街:江南版的清明上河图
东大街
20世纪50年代的临平并不大,主要街道只有三条,呈丁字形。以陡门口为原点,往北为北大街,往西为西大街,往东就是东大街了。东大街从陡门口开始,一直到龙兴桥旁的临平中学,长2华里左右。东大街可以分为两段,从陡门口到桂芳桥这一段为闹市区,当时称为“大街上”(临平方言读dúglng),意为比较繁华。桂芳桥向东以居民住家为主,其中或夹杂一些商铺,较为冷清。要说“大街上”的热闹,当然得从聚集在此的老店名店说起。
聚乐园
首先来说说饭店,当时最出名的恐怕要数聚乐园了。一个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一楼里间是厨房,外边提供大众饭菜,二楼则设雅座,供应小炒。“烂糊鳝丝”“红烧划水”“三虾豆腐”是店里的招牌菜,吸引了众多新老顾客的光临。在聚乐园吃好饭,沿着东大街逛一圈,可以体验这一带闹市的风土人情。上绸布店做件衣裳,进方泳隆南北货店和陈诚实广货店挑挑百货,再接着,第二天的早茶又有了好去处。
古时茶馆
临平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当时就有一句谚语云:“每晨一壶茶,赛过活神仙。”凌晨三四点,东大街上的茶店就早早地开门迎客了。到了早上六七点钟,茶店里已是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据资料记载,解放初期的临平就有茶店20余家,光是东大街就有六七家,而漱芳茶店和乐园茶店则是临平开设较早、规模较大的两家。两家茶店均在靠上塘河的一边设一排美人靠,茶客可以凭栏观赏上塘河景致。乐园茶店的东面还有一条小弄,下去是河埠,划船的茶客可以将船系在河埠,只身上岸喝茶。到了下午或晚上,茶店还开设书场,有时讲评书,有时唱评弹。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更是吊足了听书人的胃口。
探访河南埭的前世今生
河南埭路
河南埭路,也是临平城区的一条老街。它位于上塘河南岸,与北岸的东大街隔河相望。“埭”是堤坝之意,因此,河南埭最早可能是指上塘河南岸的堤坝,后人居逐渐聚集遂成了一条街。旧时,河南埭路东起戴家埭,沿上塘河往西过桂芳桥南堍到中山桥止,全长米。而现在,河南埭路已经延伸到了西阳桥,全长米。至于河南埭的居民区,其范围更是大得多,包括了河南埭路南面的一大片。
逸仙路
桂芳桥南堍是河南埭路的中点。桥堍西边30米左右便是20世纪50年代的临平邮局所在地。记得当年邮局设在一木结构的民房内,大约有三间门面,邮局大门外漆成绿色,俗称“绿墙门”。临平邮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年)3月,当时为临平邮政代办分局,至清宣统元年(年)4月改为自办邮局,后规模有所扩大。到了日本侵华临平沦陷后的年12月,临平邮局撤退。抗战胜利后又回原址营业直到解放。年6月升格为县级邮局,7月与电讯业务合并改名为临平邮电局。年迁址西大街马家弄东侧并改名为杭县邮电局。后随行政区域的改变而多次更名。年11月迁址中山路(现为逸仙路)至今。
水泊梁山剧目
过了邮局一路向西,在途经杨环荪诊所、“小马家弄”之后,赶巧儿说不定还能看上一场精彩的戏剧。据说这里曾是一块房屋烧毁后留下的空地,年建成“新都戏院”,用毛竹为支架,芦苇盖顶而搭建,年改名为“人民戏院”。当时设施很简陋,但其细致入微的服务以及精彩绝伦的表演最终成就了戏院里的高朋满座和满堂喝彩。当年的杭县中兴女子越剧团(余杭越剧团前身)就曾在这里演出过《三姐下凡》《田螺姑娘》等传统越剧。此外,还有不少外地京剧团和绍剧团也常到临平演出。有时候演连本戏,像京剧《火烧红莲寺》《水泊梁山》等剧目一演就是10多天,着实让观众过了把瘾。年,戏院迁址西大街马家弄。
关于河南埭,关于东大街,关于上塘河,关于临平,它们的故事,真是讲也讲不完。“土耳其著名诗人纳其姆·希克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作为临平这座城市的儿子,我有责任向后代和新加入这座城市的人们讲述它的前世今生。”应朝雄对着镜头如是说。而今天,我们也将用文字记录下这座千年古镇的喜怒哀乐。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