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繁衍 >> 在沿海民众的想象中,螺仙是大海中有着祥瑞
关于这一故事的讲述,河南西平民间有着更为详尽的版本:“俺们这儿原先是一个部落,炎黄时候的一个部落,嫘祖是这儿的闺女,董桥的闺女。她为什么后来埋在这儿呢?因为她和黄帝一路去确山,那时候是六月份,天气太热,到了以后得病去世了,死在了确山,那个时候还没有车子什么的,只能步行,拿着木棒绑一绑,想把嫘祖的尸体从确山运回新郑。
可是天气太热,从确山走到这儿就没办法再往前走了,到新郑还得好长时间,黄帝就就近把嫘祖埋到这儿了。为啥我们这儿总说‘老妮归宗’,也是这么来的。”从现行的行政区域图上看,确山距西平的直线距离不过84公里,符合民间文本中民众步行所能承受的路程。在西平吕店、师灵等乡,出嫁后的女子,到老若无子嗣,可回娘家跟侄子辈生活在一起,百年后可归葬母家祖茔,当地人称此习俗为“老妮归宗”。
据调查,这样的习俗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与神话传说中的情节形成对应,它是嫘祖客死他乡、归葬母家的传承衍变,是五千年前母系社会丧葬文化的信息残留。由此看来,遍布嫘祖次生文化神话传说圈的口承文艺,以线状延展的方式在核心原生文化三角洲与次生文化带之间的区域扩布流传。
就诞生的文化背景来说,它的出现紧密围绕嫘祖的活动展开,与传说人物生活的年代密切相连;就产生的文化价值而言,它与原生嫘祖神话传说圈民间文本一起,构成了嫘祖民间文学的叙事主脉,为日后嫘祖神话传说的流变和嫘祖信俗影响范围的扩大创建了稳固的根基。魏晋南北朝是嫘祖传说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北周嫘祖正祀蚕神身份的确立,将其视为主祭神祇的祭拜仪式逐渐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尊奉的信仰主流。以晋、豫、鄂三省锁定的文化圈层为腹地,嫘祖的民间口承叙事开始向周边省份蔓延。
之前有着丰厚养蚕缫丝历史的地域,伴随着嫘祖信俗的引入,逐渐积淀为嫘祖神话传说集中分布的又一关键圈层。经过宋代和明清的推动,嫘祖的民间文本逐渐丰富起来,在内容上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以山东费县,浙江杭州,四川盐亭、叠溪等地为代表的扇状嫘祖再生文化神话传说圈。螺女故事为我国江浙沿海一带普遍传扬的故事类型。先民起初把螺当作一种日常生活的美食,继而产生了源于现实需求的螺蛳崇拜。早在战国时期,典籍中就存有以螺为征兆来占卜凶吉的记述。民众注意到“螺”“女”外形特征的相似之处,用移就的手法对二者外在形象进行拼接,构造了表达民众美好愿望的螺女叙事母题,产生了标号为AT的“田螺姑娘”故事类型索引。
基于前文提到的“嫘”与“螺”之间的关系,对螺文化的信仰尊崇同样可以理解为对嫘祖蚕桑崇拜的一种变形。湖北民间传说《衣身始祖——雷(嫘)祖的传说》中出现的巨大田螺壳——风云驾,便是二者信仰联系的情节写照。刘魁立通过遍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各县流传的螺女传说,发现这一时期的故事文本与同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在讲述情节和内容形式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以此为契机,对历代典籍中保留的螺女故事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螺女故事类型产生和演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近年来,在河南南阳、山东临沂等地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中,以螺神为题材的汉画像引起学者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