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汗滴禾下土的双抢记忆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2025/7/22 14:59:25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nb.ifeng.com/a/20200107/8054811_0.shtml
作者

汪苹本文系《阡陌的述说》征稿文章大暑一到,天气立马就热了起来,每天都在35C以上。大家一边摇着扇子(或吹着电扇、空调),一边抱怨着天气的炎热,但也有人说:“天气不热,稻谷不能成熟,吃什么?”一句话让我想起了当年“双抢”——早稻抢收、晚稻抢插时的繁忙景象。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在皖南农村当“知青”的一段经历。双抢原意指农村夏天“双抢”——抢收庄稼抢种庄稼。水稻在南方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八月上旬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立秋当天,下午插的秧和上午插的就相差很远)。只有一个月工夫,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双抢”时节,每天早晨两三点钟我们就要起床到田里拔秧了。因为需要“抢种”。(一般是基干民兵才能出的早工)。全凭手上功夫:拔秧、捆把,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六七点后,看秧拔得够插一阵子的了,我们就回家吃早饭。年纪大些、身体差些和放暑假的中小学生等人,这时吃了早饭便接替我们拔秧。而我们匆匆吃了早饭,带上竹水筒,就专门赶到田里插秧了。每人挑一担秧把到田头。脱下凉鞋,光着脚站在田里,把秧把一把一把地望田中抛洒。秧把的落点是有讲究的:有经验的老手抛得好,插秧的人手中的一把秧插完,正好拿起身后的一把秧接着插,插秧的速度就快些;否则要到远处拿秧把,插秧的速度就会慢许多。那时还是所谓“大寨工分”,大家一起上工一起下工。插秧时并排成一条线,左边上手位置是插秧快手,其他人向他看齐(当然,大块田就需在中间用绳子拉出一条分界线)。哨声一响大家争先恐后埋头插秧,很快就插好一大片了,通常从田的这头一直插到另一头才能直直腰歇息一下。有时十几二十多个人一起插,一块田有两三个来回就插完了。夏天多阵雨,有时为了抢种,我们就披蓑戴笠坚持插秧。溽热的田中水汽熏得人十分难受,有时还有讨厌的蚂蟥叮在小腿肚上,用秧把拍拍它就掉下去了。水蛇也是不用怕的,无毒,用秧把轻轻一赶它就游到别处去了。“三个指头捏田螺”,我们是三个手指捏三根秧棵望田泥里插,学了没多久我也几乎赶上一般的插秧手了。当然,“抢种”前要先“抢收”。如果天气好,熟了的稻子就更要“抢收”。青壮年们挥镰割稻,(但并不像我以前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左手大拇指向下其余四指顺势握住稻杆,右手就挥镰,而是左手的虎口向上五指收拢一把稻棵,右手将它割下)。一把把割下的稻棵整齐地摆放在身后,一块田里的稻谷割完了就转战到另一块田里继续割。由于是半蹲着割,一会就手腰发酸臂腿发痛,加之热浪袭人,汗水裹着稻芒戳人,对我这个新手来说,那滋味真够呛了。强劳力就背起四方形的木制谷桶一块田一块田地跟着转移。老弱病残者从田里将割倒的稻子一抱一抱地递给年轻人,让他们用劲地望谷桶的四个内边甩打,把稻穗上的谷粒打入谷桶里(后来有了一台打稻机,用脚踩转轮,用手接过别人递上的一抱稻谷对着机器脱粒就省力省时多了)。打好的稻秧草又扎成捆立在田里晒,晒干了挑回去堆成垛,冬天喂牛。遇上要赶着在割好的田里放水插秧,就要把秧草把立在田埂上,散碎的稻草就让它烂在田里沤肥。小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水田里踩来踩去,捡拾着散落的稻穗。谷桶里的谷粒要及时用麻布袋盛装,两袋1百多斤到两百多斤不等,由强劳力及时挑到晒谷场晾晒。每天上下午收工时还要抢着挑一担顺路带回,因为每百斤可记2分工呢。劳动强度很大,时间也长,中午往往要割到1点多钟,稍事休息又继续割;下午要到七八点才收工。半天下来,一尺高的竹筒水一个人都要喝光。人多的人家,两三个水壶、竹筒一起上阵还不够。双抢时节,我们最盼的就是天气也能帮帮忙。天晴好晒谷,天阴好插秧。只有经过“双抢”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否则,只会吟诵“稻浪滚滚”、“稻花香里说丰年”。阡陌的述说·寻找逆境中的微光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黄国平博士的经历再次提醒我们:苦难不一定是财富,但奋斗一定是!身处逆境仍要散发微光,无名之辈也成众人榜样。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让我们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本文来源:农视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00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