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天敌 >> 和独生家庭相比,过去六七口人一户的大家庭
前些日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在过去,因为兄妹多,加上几代同堂,很多家庭一般有六七口甚至更多的人。有更多的人就有更多的事,一大家子,烦恼不少,欢乐也多。而不管曾走过多么艰难的日子,大家庭生活都特别令人回味。
重大事
父母采纳子女“超前”主张
讲述于文国63岁来自山东烟台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们兄妹四个相继来到人世。哥哥大我两岁,我大妹妹3岁,妹妹大弟弟4岁,一家6口人挤住在三间茅草房子里。当时生活十分艰苦,但一家人亲亲热热,没有什么大的争吵。
三间低矮的茅草屋,我们一直住到年,父母想建新房子了。那年3月的一个晚上,我从公社回家,父母向我和弟弟妹妹征求意见。当时,哥哥参军已近5年,我到公社工作也有两年半,弟弟和妹妹还在念书。父母眼瞅着老大、老二都二十岁出头,该找对象了,盘算建房子的事。那晚,父母开门见山地说:“咱家打算盖房子,借点钱,一次性盖6间,为老大、老二各准备三间,你们三个都给个态度。”父母话音刚落,弟弟妹妹都看向我。我事先也想过这事,说:“这事不算小,我先给我哥写封信再定吧!”
两个星期后,哥哥回信:“家中经济状况了解不多,还望父母量力而行,不要有过重负担。”父母将信交与我,等着我表态。我不再犹豫,说出了自己的主张:“国家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环境会放宽,农村人大可放心甩开膀子干。我们哥俩浑身也有使不完的劲,能够助父母一臂之力。咱就由一次建6间升级为8间,茅草房改为砖瓦房,让以后住房宽敞像样些。”一次性建8间新房,在周边村庄都还没有过呢。苦苦煎熬多年的父母犯嘀咕:增加两间,多出点力算不了什么,少说还要多借上千元钱,要哪年才能还清?眼见父母有所畏难,我说:“我再给我哥写信,看看他的想法。”这次,我们兄弟俩达成共识:“好时代即将到来,只要肯动脑能吃苦,增加收入肯定没问题。盖新房落下‘饥荒’我们承担,请父母宽心。”面对我们兄弟俩的坚定请求,父母采纳了这个“超前”主张。
当年,在求得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家经过辛勤忙碌,盖起了8间新房。次年秋,一家人喜迁新居。哥哥和新婚妻子住西边4间,其他人搬进东边4间。之后,仅两年多,我们就还清外债,还吃喝有余,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红火起来。
惊吓事
小弟丢了,全家狂找
讲述孙明明77岁来自湖北武汉
年,孙明明(后右)和弟弟妹妹们合影
我小时候生活在河北农村,兄弟姐妹七人,我排行老二。父亲在生产队喂牛,昼夜值班;母亲在农田劳动。父母挣工分养活一大家人。我们大点的孩子,放了学就去地里拾柴割草。最小的弟弟(胖墩,年生)由小妹(小妞,年生)负责照看。虽然家境很穷,缺吃少穿,但一家人勤奋努力,也算安稳度日。
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黑了,母亲做好晚饭召唤全家人吃饭,却发现胖墩不见了。母亲问小妹:“你背他出去玩了,怎么只你回来了,他在哪儿呀?”小妹急得“哇”一声大叫,说在杨家街口玩,把胖墩放那里了。母亲心急火燎地叫我和小妹快去找。我们飞快跑过去,不见人影,垂头丧气地回来。母亲火了,让大家全部出动,到各条街道各个村口都去找。我们兄弟姐妹跑出去,找遍了各处地方,连井里都看了,不见人影。夜里9点多了,村里一片漆黑,我们又饿又累,谁都不想动了。母亲很绝望,只好说:“吃饭吧,明天再继续找。”
我去帮母亲端饭,走过桌子旁的木椅子时被绊了一下,差点摔倒。我仔细一看,见椅子底下伸出一只小脚。原来,是小弟在椅子底下睡着了。我立刻喊母亲来看,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母亲一把把小弟搂在怀里。过了一会儿,全家人吃晚饭,照样是小米粥加窝头,但是我吃得非常香。
淘气事
与哥哥联手跟“招弟”打架
讲述王彦宏70岁来自湖南醴陵
年“招弟”与弟弟们合影,骑车者为王彦宏
大姐出生于年,不是我亲姐,是我父母在县育婴堂(收养弃婴的机构)抱养的。那年,父母都年近30岁还没有子女,非常焦急,就抱养了大姐,并取了个小名叫“招弟”。
自从招弟进了门,父母在11年时间里接连生下了我们兄妹5人,分别是大哥彦宗、二姐彦斌、二弟彦宏、三弟彦明、四弟彦湘。彦宏就是我,年出生。父母见招弟立了如此“大功”,喜欢招弟胜过喜欢我们,视为掌上明珠。父母的溺爱使招弟全无姐姐风范,不把我们5个弟弟妹妹放在眼里,时不时还欺负我们一下。姐弟几个分成两派:招弟一派,我与哥哥一派。二姐与另两个弟弟属没有发言权的,成不了派。我与哥哥常联手跟招弟打架,然而败多胜少,有时还破皮出血。即使这样,父母也从不会责骂招弟。招弟上六年级时,有一天带了几个同学来家里炒豆子吃,硬是不让我尝一口。我馋得学姐姐的样子去炒豆子。灶膛只有余火,我不会生火,放下绿豆翻炒几下,调了盐水倒入锅中……最后,我把湿漉漉的生豆子放在胸前口袋,边走边吃,盐水湿透了衣裤。
大姐的大名叫王相宗。几十年过去,我们姐弟重提当年的糗事时,大姐总是会不无骄傲地承认这是事实。不过,这些往事早已成为我们老姐弟之间的趣话了。
欢乐事
全家上阵摸田螺做喝螺
讲述毕政71岁来自湖南长沙
上世纪60年代初,生活很艰苦,而我们五姐弟都是正长身体的年龄。最大的是姐姐,17岁;其次是12岁的哥哥和10岁的我,下面是两个不满10岁的弟弟。不过,一大家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其中,摸田螺做喝螺(一种小吃),特别叫我难忘。
粮食不够,为了尽可能给我们增加营养,每当有空时,父母就带着我们姐弟几个,不是上山摘野菜,就是下水捕鱼捉蟹摸田螺,千方百计改善伙食。很多时候,父亲带我们奋战大半天,弄一身泥巴,收获大半篓田螺。摸田螺很有趣,父亲说给我们做喝螺吃,我们更是兴高采烈。然而,欲吃美味得一步步来。首先是将田螺放在清水中养着,让它们吐出泥沙。养三五天后,盆中水色越来越清亮。这时,我们姐弟几个一齐动手,用鞋刷把田螺刷洗干净,然后下锅里煮了。煮过水的田螺要沥水晾干,然后除掉堵封壳口的盖子,再把尾部切除——这些准备工作,由我们姐弟几个承担。随后,父亲操锅铲,在母亲的配合下大展厨艺。不到半小时,一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的喝螺摆上了四方桌。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干活有说有笑很轻松,一起吃美味更是热闹非凡。
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每逢除夕之夜全家欢聚时,喝螺最受青睐。吧嗒之声此起彼伏,谁也顾不上多说话。这时,父亲会喝二两高粱烧酒,借以驱逐满腹愁绪,更积聚养活全家的能量。
心酸事
姐妹几个共用一条棉裤
讲述刘志云56岁来自山东潍坊
我小时候,家里有6口半人:父母、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我,奶奶由父亲兄弟三个轮流养,算我家半口人。父亲有痨病,常年不能干重活。这么多张嘴吃饭,得有人干活才行。父亲重男轻女,让哥哥上学,不让两个姐姐上学,让她们干活。大姐十几岁,干不了重活,工分不高;二姐更小,只能做点放牛之类的事。虽然挣的工分有限,可二姐时间自由,放牛时摘许多野果子带回家,我们兄妹分着吃,充满欢乐。
父亲常年吃药,没钱就到生产队借钱。大姐、二姐苦干一年,年底结算,一分钱领不到,还倒欠队里钱。家里没钱置办衣服,热天还好过,每个人有点布头遮着就过去了;冬天,没厚衣服出不去门。母亲从娘家捡来旧衣服、棉絮,洗净、晒干,缝制了一条棉裤,给我们姐妹共用。没事时,谁都不舍得穿,放在炕边。姐妹几个盖着被围坐在炕上,谁有事出去谁穿上棉裤,回家再脱下来。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虽然日子非常艰苦,我们经常吃不饱饭,但我们姐妹团结友爱,有一口吃的也分着吃,大的让着小的,每天也过得挺开心。
一大家·影像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兄妹五人跟着父母过艰苦日子。大哥凭着半年的初中学历,当了小学教师。二哥、小弟、小妹和我都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我们向父母请示后,“奢侈”了一回,照了这张合影。天道酬勤,我们兄妹后来都成了国家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北京李玉荣80岁)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7个,我是老大,年出生。不管生活如何艰难,父母千方百计让我们上学念书。我们兄妹中,最低文化也是高小毕业。我是初中毕业上技校,年参加工作。二妹年招到武汉钢铁公司工作,到年已满3年,也可享受探亲假了。于是,我们一块回家探亲。一家团聚,非常欢喜,去县城照了这张全家福。(湖南常德王文友85岁)
我们兄妹五人,年少时生活贫穷,却很快乐。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中学教书,很少回家。二弟当兵,更难得回家。年,我调到村里小学任教。年夏,二弟回家探亲,一家人照了这张合影。父母坐在前面,大妹、小妹和三弟站在旁边。后排,右边的帅小伙是二弟,我站在中间,左边是我妻子。这是我们一家八口唯一的全家福。(山东禹城贺书棋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