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趣谈茶事茶的起源与人类早期的先祖们

发布时间:2023/9/19 12:09:09   

茶叶的起源与进步有点像是真理发展过程,虽经历漫长,从尝试、怀疑到逐步推进、抗拒、诋毁,最后仍在时光及自身优点缓慢然而势不可挡的作用下终获全胜,抚慰了从庙堂到村社的整个世界。探究茶的历史,我们得把镜头拉到远古,看一看人类早期的先祖们都怎么吃和吃什么。

地球上,大约在34亿年前有了植物,大约万~万年之前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时期有了茶树,大约万前人类和大猴子的先祖们正在非洲树上荡游,他们吃的是在树上找到的果子和昆虫。

由于非洲气候干旱,他们不得不从树上下来,吃的是掉在地上的果子,甚至有时候吃已经腐烂发酵的果子。在距今万年至万年之间,这些动物产生了分化,一部分变成了黑猩猩,一部分成了人族。从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中,了解到他们只能够吃蔬果,生吃小动物或找到的小动物尸体。为了果腹,他们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奔波,吃块茎、植物、昆虫、小动物、剩骨,可能开始猎杀小动物来吃,只不过是赤手空拳或投掷石块。

距今约万年前,由于东部非洲气候干旱,森林面积退缩和非洲草原扩展,他们发生了巨大的进化,开始过起了群居生活,以树叶、果子、鸟蛋、昆虫等为食物,并一起享用打猎和采摘的成果。

这个时期,先祖们是边走边吃。

距今万年前,具有使用工具能力的“能人”出现了,他们属于杂食者,吃树叶、野果、种子,也吃动物、鱼、乌龟。大约万年前“匠人”出现,食物营养就丰富起来,可能会使用火,但还没有保存、造火的能力。大约万年前直立人出现后,他们以采摘和狩猎为生。直立人第一个离开非洲,穿过苏伊士地峡抵达欧亚大陆,继续向东到达约旦河,发现了葡萄树。

约万年前,直立人来到中国---从非洲到中国先祖们“走了”万年。他们发现后来变成水稻的“普通野生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发现的那个时代的尸骨上,有迹象让人认为直立人是吃同类的。在饥荒年代,现代人也吃人,直立吃人是偶然还是常情,我们不得而知。

这个时期,直立人还不具备说话的能力,是边吃边用吼声来交流的。

约55万年前,保存火、用火在中国出现了。45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开始人工取火。我们知道,火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食物丰富到可以边吃边储存,开始懂得吃某些植物可以治病和康复,出现判断食物是否可吃的规则。茶叶药用价值的发现,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作个大胆的猜测。

约30万年前,“智人”出现,他们蛋白质消耗要比今天的人类多两倍,饮食极其丰富,如蔬菜、水果、贝壳、野味,后来还有奶制品和谷物。他们会使用鱼叉渔猎,可以猎杀野牛、野猪等大型动物。

定居下来的他们过上了一边吃一边交谈的田园生活。

食物的虽然丰富了,但他们以吃什么为主呢?

《礼记》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吃的有两种:草木之实、鸟兽之肉;其实还有漏了第三种,重要的鱼。

古代因植物的种类多,容易生产,植物类在他们的进食中是最主要的,这可以为他们提供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为什么这么说?据记载:“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肉食者谋”,这些都说明人只有上了年纪、有身份有地位才能吃上肉。肉食对当时的中国智人来说数量比较少,且比较贵重。同时期迁徙到天气寒冷的欧洲的同类,他们以吃肉为主。

有水就有鱼,鱼在古代是普通老百姓的食物,属于低等食材。宣公六年,晋灵公使勇士杀赵盾,勇士偷偷地观察到,赵盾正在吃鱼,勇士就认为赵盾是有俭德的人。

正是由于中国智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也许出于对先人的模仿,他们随意向山林薮泽中取野菜咀嚼,生活虽然艰苦,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知道了各种植物的性质。这些植物的知识代代相传,使他们学会了选择吃能吃的、好吃、有用的,舍弃那些有毒有害的、低营养的;栽培宜于作食物的植物,淘汰不适宜的。实际上,直到现在也有人咀嚼茶叶以减轻疲劳,提神醒脑,放松身心。茶叶就是通过先祖们的检验被选择出来。在距今年前,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据传,距今约年的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荼”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茶。据此,中国人普遍认为神农氏是“茶神”或“茶祖”。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为农家推源草木性味之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根本。

提神作用和药物效用使茶叶与人在生存和竞争中有了共生关系。茶叶是通过先食用后被药用而被人类和自然选择的。茶的发现,促进了几千年来茶树的广泛种植和茶叶利用,以及茶文化产生。茶叶这片柔弱的叶子,自此就开始了它的世界旅行,并逐渐拥有了影响世界的神奇力量。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喜欢我的原创,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8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