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天敌 >> 盲目地放生鱼,有时候不是在放生,而是在杀
前几天在公园里玩,看到一位老大娘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装着三只龟,要放生到公园的人工湖里,这个小湖虽然不大,但是里面有成群的金鱼,偶尔还有几条十几斤重的鲤鱼露头。
就在大娘要放生时,我赶忙跑了过去,劝说大娘不要放生,结果让大娘给我一通骂,说我在阻止她积德行善,最后公园里的工作人员来制止了大娘,大娘才骂骂咧咧的走了。
图源网络,当时没有拍照
放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放生动物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积德行善的方式,这种方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今的放生已经“变味”了。在我们市里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上面有几座桥,每一座桥下每天几乎都有放生鱼的,但是在放生点的下方约米处就有几个人拿着一根长十几米的竹竿,竹竿的末端绑着一个渔网在捞鱼,正应了那句“上游放生,下游捕鱼”。
除此之外,如今的放生多是盲目的放生,不管是什么鱼、龟,一律都成了放生的对象,这种放生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破坏环境,直白一点说:这不是在放生,而是在杀生。
下面,我们用几种常见的放生鱼类来说一下盲目放生的危害以及该放生什么样的鱼。
盲目地放生鱼的危害如今放生鱼通常会选择两类地点:一类是城市里的人工湖泊,一类是自然水体,我们先以人工湖泊为例,人工湖泊通常在一些公园、景区等旅游景点内,在这些人工湖泊中,放生的动物五花八门,有田螺、有鱼,有龟等等,这些湖里主要的鱼类一般都是金鱼,以观赏为目的的。
虽然这样的湖里没有什么生态可言,但是如果放生一些比较凶猛的鱼类,比如黑鱼的话,金鱼的数量会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即使是放生一些鲤鱼、草鱼等常见的鱼类,它们也会将湖里原本的植物景观(比如荷花)给啃食掉。
因此,盲目地将鱼类放生到人工湖里,会影响湖里的原有的鱼群以及水生植物群落。
人工湖其生态不是很完整,盲目地放生鱼类都有影响,更不用说是野生水体了,因为野生水体都已经形成了非常长的时间了,里面的生态是非常完整的,各种水生生物相互制约,形成了生态平衡。
当人为的像野生水体内放生鱼类时,如果该水体中已经有了该鱼,放生少量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但是如果放生的数量较多,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这是其一。
这还是发生水体内已有的鱼类,在当下,人们的盲目放生是不会考虑这个因素的,许多人认为放生鱼就是在“积德”,但是如果是放生一些入侵物种的鱼类,这就变成杀生了,我们来举两个例子:罗非鱼和清道夫。
清道夫学名豹纹脂身鲇,是原产南美洲的一种淡水鱼,由于它的嘴巴呈吸盘状能够将鱼缸内壁上的杂物清理干净,所以它漂洋过海被许多国家的人“请”去成为了水族箱和鱼缸里的清道夫。
由于需求较大,清道夫在市场上成为了常见的鱼类,于是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的就买回来放生到野外,还有一些原本养在鱼缸里的,由于种种原因连同观赏鱼和清道夫一起放生,这让清道夫彻底的自由了。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清道夫最喜欢吃鱼卵了,它们在野生水体内一天就能吃掉其他鱼类平均约枚卵,再加上它们全身坚硬,在我国水体内没有天敌以及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次产卵-枚),很快清道夫就在一些水体内泛滥成灾。
清道夫在泛滥的同时,原本生活在水中的本土鱼类也在大幅度的减少,原因很简单:后代都被清道夫给吃掉了。所以,放生清道夫这类的鱼,显然是在杀生,而不是放生。
除了清道夫外,罗非鱼也是如此,在南方生活的一些小伙伴多次私信问过罗非鱼泛滥以及钓鱼只能钓到罗非鱼等问题,这其实就是放生惹的祸。
罗非鱼是一种原产非洲的淡水鱼,由于它与鲫鱼有些相似,所以又名非洲鲫鱼。由于罗非鱼适应能力强、养殖较为简单,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引入了罗非鱼。
随着罗非鱼在市场越来越常见,它们也成为了放生鱼的“主力军”,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人把罗非鱼当成了鲫鱼,其实二者很好区分,仅从背鳍上就能看出来,鲫鱼的背鳍从身体中间才开始出现一直靠近尾部,而罗非鱼的背鳍几乎是从头到尾的。(上图是罗非鱼,下图是鲫鱼)
罗非鱼虽然不会像清道夫那样吃其他鱼类的卵,但是它的适应能力很强,繁殖能力也很强,所以进入到野生水体内后,它们会通过不断的吃和繁殖来扩大种群数量,与本土的鱼类展开竞争,从而减少本土鱼类的数量,这就是在罗非鱼较多的水体内,我们很难再发现其他鱼的踪迹的原因。
显然,放生罗非鱼也是在杀生,而不是放生。由此可见,放生鱼绝不是从市场上买条鱼放生了就可以,而是要先知道该鱼的品种,然后问一下原产地,再决定是否要放生,不然就真的变成杀生了。
该放生什么样的鱼?如果是非要买鱼来放生,有一个绝佳的方法,那就是在钓鱼人出现的地方,看到有些人如果把钓的鱼带回家,那么可以从他们手中购买,然后就地放生,这是最稳妥的方法。
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那就是在保证是本土物种的前提下放生小鱼,尽量不要放生大鱼,因为在一些放生点,往往放生的人比较多,直接放入大鱼对鱼本身和水体内的鱼类都是有影响的,毕竟许多大鱼是鱼塘出品,这样的鱼进入野外水体很难存活,这种放生就没有意义了,而且放生大鱼会与原有的鱼类形成较大的竞争性,也是不利的。
这种小鱼的首选就是鲫鱼、鲤鱼等原本就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种群分布的鱼类,这样对野生水体内的其他鱼类影响是最小的,而且这些小鱼进入到水体之后,也会经过优胜劣汰,慢慢的真正的野化,成为真正的野生鱼类。
其实,科学的放生是有计划有调查的放生,比如我国在近30年内向长江流域中投放了至少万尾中华鲟鱼苗,最近的一次就在上个月的9日,有23万尾中华鲟鱼苗被放入了长江,这种放生就是经过了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后才有的,因为长江禁渔十年,许多鱼类的数量已经有了上升,此时正是拯救中华鲟的绝佳时机,而投放的是鱼苗而不是成年鱼,目的也是让它们尽量的遵循自然法则生存下来,更好的恢复野生中华鲟的种群。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中华鲟是经过专业的培育的,而不是我们市场上买来的,事实上如今在市场上我们能买到的多半是杂交鲟,这是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上对鲟鱼的肉食需求而人工培育的鲟鱼,它们长相与中华鲟差不多,但是如果让它们进入到了野生水体内,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写在最后如今的环境在人为的破坏和污染下已经变得很脆弱了,虽然放生鱼类是件好事,但是这件事如果做不好,就是在“造孽”了,因为盲目的放生一些不属于该水体的鱼类,一旦放生数量够多,那么对于该水体内的原生鱼类来说就是灭顶之灾,比如清道夫、杂交鲟、罗非鱼等等。
所以在放生鱼类时,多方面的打听一下,比如问一下附近钓鱼的人,这里什么鱼比较多,这样再针对性的放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