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天敌 >> 这本豆瓣评分90的北大教材,是行业的标
这本受到豆瓣网友一致好评的高分教材,就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张海、秦岭三位老师联合编写的《田野考古学》。
说起考古学,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首先就是各种精美的青铜器、陶瓷器,以及各种大型遗址,比如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四川的三星堆遗址。的确,这些都与田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考古学的研究资料都来自考古学家的田野发掘,田野考古的工作现场就是考古学的第一个研究现场。田野考古本身是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的一门学科,这本书就是告诉大家考古学家的田野工作是在干什么,有哪些基本任务,以及他们的技术方法体系是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田野考古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科书,是根据当代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而编写的基础类教材。
在基础理论方面,强调“田野考古工作现场即考古学研究的第一现场”,突出以复原遗址堆积过程和人类行为模式为核心的考古地层学和埋藏学的理论基础,集中反映了近二十年来我国聚落形态考古研究应用到田野考古实践中的系统成果。本书首次将田野考古作为一项技术体系,分为发掘、采样和记录三个子系统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为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田野工作的基础理论和操作平台,符合现代考古学发展的趋势。
本书既有西方田野考古的相关介绍,更重点论述中国田野考古的传统和特色。书中内容力求做到兼顾科学严谨和通俗易懂,既能满足高等院校考古文博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习需求,同时也对考古研究人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行业规范《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主持修订者,多年来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田野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实习》等课程,其中《田野考古实习》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全国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多期,为国家培养大批从事一线田野工作的考古人员。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发表研究论文、田野考古报告等百余篇部。
张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讲授《田野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实习》《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等课程,多年从事田野考古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专著、论文和田野考古报告多篇部。
秦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讲授《田野考古实习》《植物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从事田野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植物考古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田野考古报告多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考古学的田野工作
第二节田野考古学
第三节田野考古简史
第四节本教材的编写
第二章考古调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发现和确认遗址
第三节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遥感考古调查
第五节地面踏查
第六节调查中的采样与记录
第三章考古发掘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考古地层学
第三节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探方发掘法
第五节发掘技术与常见遗迹的清理
第四章实物资料和信息的采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采样系统的分类
第三节采样方案的设计
第四节采样流程
第五节采集技术与方法
第六节采样中的记录要点
第五章记录系统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记录系统
第三节记录流程
第四节记录方法与要点
第五节田野考古数字化
第六章资料整理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资料整理的流程及技术要点
第三节以年代学整理为基础的田野资料深度整理
第四节对考古资料整理的前瞻
第七章考古报告的编写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考古报告的基本体例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考古资料、成果的其他形式的刊布
序言
考古学的资料都来自田野考古工作。更何况田野考古的工作现场,既是采集各种资料信息的现场,同时还是考古学的第一个研究现场。对遗迹间关系的分析、遗迹性质的初步判断等,都是在整个现场就开展起来的。有些在这个现场提出了却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事关一座遗迹的功能等,就给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因此,田野考古是整个考古学这座大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就没有考古学;不懂田野考古,就做不好考古学研究。
正因为如此,“田野考古学”这门课,一直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的基础课、核心课。考古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整整第一个学期,雷打不动是田野考古的实习课程。此前的二年级第二学期,还有一门“田野考古学概论”的课堂讲授。在年之前,四年级学生还要参加将近一个学期的田野考古实习,叫作毕业实习。此外,与田野考古实习有关的课程还有“考古测量”“考古绘图”和“考古摄影”三门。可见在本科生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里,田野考古的训练实为重中之重。年之后,迫于形势变化,四年级的毕业实习不得已取消了。今天很多老师谈及此事时还有几分遗憾,认为现在学生的田野考古训练不够充分。好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程被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延续至今。由以上介绍足见田野考古这门课程无论在老师们的心目中,还是在整个考古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其分量之重,以至于考古专业的老师们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田野考古的教学与实习。但也许正是参与的人太多,编写《田野考古学》教材反而很难指定落实给哪个人了。
情况在年发生变化。是年,国家文物局根据客观形势需要,决定恢复停办了十多年的全国田野考古人员培训,把培训任务交给北大,地点选在山东临淄桐林遗址,并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办班的各项工作。北大接受办班任务后,指派我和刘绪先生负责此事,全程参加培训教学的还有秦岭,张海也参加了很大一部分的培训工作。而山东考古所则派出魏成敏、孙波、高明奎三位业务骨干出任辅导教员。我们还聘请西北大学陈洪海先生共同执教。为了做好培训,我们经过商议,参考借鉴了国家文物局此前的田野考古领队班的办班经验,同时基本套用了北大田野考古实习的教学训练框架,结合学科的前沿动态,仔细设计了培训课程,甚至细化到每个环节。在各位辅导教员和全体学员的通力合作下,这个年度的培训效果还不错。于是,国家文物局决定把此后的培训班任务继续委托给北大,并于年委托我们一项新任务,即修订业已颁布实行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年年初,这个年度的培训顺利结束,我们同时也完成了对《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修订。完成的修订稿是个有大量引用文献和几乎是逐条说明注释的学术文本,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反复评审、修订,于年正式面向全国考古机构和人员颁布实行,也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当时,我在学校还承担着“田野考古学概论”的讲授任务,虽然不时感到缺少一本合适合时的教材,但毕竟是一个学期的课堂课程,在课堂上有时间把一些逐渐萌生出来的新想法慢慢道来。所以,教材虽然需要,却不显得特别急迫。但经过两次非常紧凑、高强度的培训班教学后,感到了编写一本教材的迫切性。
之所以有了这样一个想法,还有一个原因,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考古学开始了从物质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会复原研究的转型。复原古代社会所需的资料信息,无论在种类、数量、质量上,都与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需求有很大不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而对田野考古提出一系列新的诉求,而田野考古必须对此做出响应,于是田野考古技术方法体系发生变化。不过,说来简单,实际却是一个颇为漫长的摸索过程。实际的情况是,中国考古学对古代社会复原的追求很早就有了,20世纪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聚落考古就是一例。只是在当时,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是当务之急,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当中国考古学全力以赴地解决这个任务时,聚落考古只是很小的支流,开展聚落考古的田野工作方法也就来不及认真系统地琢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发现了山东长岛北庄遗址。试探性的发掘表明,这是一座房屋等遗迹保存相对完好的史前村落。于是,严文明先生调整实习队在胶东地区的工作思路,把重点放在尽可能完整揭露北庄聚落上来了,而如何科学有效地揭露出一座聚落的田野工作方法的探索也随之开展起来。循此方向的努力终得回报。至年,连续的考古发掘揭露出北庄村落的基本格局。苏秉琦先生当年评价说,这是一座“东半坡”。
实事求是地讲,北庄遗址的发掘未必在聚落考古的方向上一下子就走出了多远。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奠定了此后北大新石器考古实习的学术方向。自那以后,北大新石器考古实习队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进行了旨在搞清楚这一超大规模遗址的聚落结构的田野工作和相关的遗址勘察方法的探索。在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上通过连续的工作以尽可能揭露聚落全貌的同时,认真探讨了“地面”在串联起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遗迹的原理和在发掘现场把握聚落布局结构上的关键作用,从而把“地面”或曰“活动面”提炼成为一个地层学上的重要概念和操作指南。与此同时,还在历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人工遗物和各种“自然遗存”的采样系统,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三维测绘系统,改良了田野工作各流程上的记录并使之更加严谨和体系化。而这些心得经验,又被运用于同时期广东三水银洲、浙江桐乡普安桥、浙江余姚田螺山、山东临淄桐林等遗址的工作上。将之进一步验证和总结、提炼,最后形成的一套经大幅度充实、改良提高的田野考古方法体系,被我们贯彻到了年开办的全国田野考古人员培训班的教学上来了。当然,北大新石器考古实习对聚落考古技术方法上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令其日臻完善之中。而商周考古实习队转战周原之后,也把田野考古的方向调整到周原乃至整个关中西部的“大周原”的聚落形态考古上来了。
从资料角度而言,古代社会的结构体现在聚落的结构上,这个社会中的人类行为内容蕴含在聚落各种遗迹的功能信息中以及从中出土的各种人工遗物和自然遗存的证据中;这个社会的变化,则被记录在遗址不同层位的“地面”串联起来的整体,也即不同时期的聚落景观之上。按照我们的理解,把以获得这样一套用来支持古代社会复原的资料为目的的田野考古,叫作聚落考古。也即聚落考古是考古学实现古代社会研究的技术路线、途径。学术理念的变化,使得聚落考古的范围大大超过了在物质文化史研究阶段的主要以获得人类物质遗存面貌及其变化的资料为目的的田野工作。它所动用的技术方法和此前阶段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套技术构成更为复杂和配合组织更加严谨的体系。
在以上对北大田野考古的回顾中可以看到,在构建这一聚落形态的田野考古方法体系的探讨上,应该说北大是走在前面的。也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做培训时,在国内找不到一本足以系统说明这个新体系的田野考古教材。我们还意识到,如果全国各高校考古专业的学生培养中继续沿用老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向古代社会复原研究转型的形势需求了。当时虽然颁布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但这部采用规章条例式语言形式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很难表达出学科理念变化而导致在研究技术方法层面发生联动变化的逻辑关系,以及新的田野考古工作体系的构成原理等学术内容,让人不大容易了解其“所以然”,不能用作说明道理。时也势也,编写一部新的田野考古教材就十分必要了,而编写任务也就自然落实在北大参与了全国田野考古培训班教学的几个人头上了。
大约是在年,在国家文物局颁布实施新修订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之后,以及在又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为迅速推广实施这个规程而交给北大的面向全国的培训任务之后,我和秦岭、张海终于有时间坐下来着手本教材的编写了。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于年得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立项(项目号:11JJD)支持。还要再次强调的一点是,本教材之所以编写出来,不仅仅是署名作者几个人的劳动(第一章,赵辉;第二、三章,赵辉、张海;第四章,秦岭;第五章,张海;第六、七章,赵辉)。在很大程度上,它实为我们这几个署名作者对北大考古专业几代人近70年,尤其是近40年以来的田野考古教学和研究的思考、心得的汇总。在北大,绝大多数考古专业的老师都带领过田野考古实习。所以,本书就有他们各种各样的贡献。当然还有在培训班期间来自不同单位的各辅导教员们的贡献。因为以各种方式参与了这项工程的人数实在太多,恕不能一一记名感谢了。
赵辉
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