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种类 >> 这种螺,不能吃易引发系统性损伤
连日来,许多市民反映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水域看到了福寿螺的身影。福寿螺是否会带来危害?能不能食用?如何辨别它?……带着一连串问题,昨日,记者专门请教了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们。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区农业农村局科教科、植保站、水产站的工作人员来到謇公湖生态公园,在里面的三处景观台内,看到了正在水底蠕动的成年福寿螺以及附着在水泥桩、岸边石块及睡莲叶上的粉红色福寿螺卵块。
区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袁媛向记者介绍,福寿螺虽然有个本土化的名字,但并非“土著”,它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有“巨型田螺”之称。它的生存能力很强,春季和秋季是它的繁殖高峰期且它的繁殖速度很快,年产卵量达3万至5万粒。年,它被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年,被列为江苏省植物检疫对象。
福寿螺的危害性有哪些呢?据介绍,福寿螺食性较杂,可危害水稻,能够咬断水稻主糵及有效分藥,导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还可危害莲藕、茭白等水生蔬菜。幼螺可从植株叶底啃食叶片,致使叶片穿孔、缺刻甚至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此外,福寿螺还会威胁人类健康。“吃福寿螺并不能增福添寿。”区植保站高级农艺师王红娟说,“福寿螺可成为一些疾病或寄生虫的载体,例如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人类食用后容易引发系统性损伤。”
由于福寿螺与田螺的外观较为相似,农业专家现场教授了记者辨别福寿螺和田螺的方法。“辨别的口诀就是‘黄、脆、扁、大’,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壳薄且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椎尾平而短,个体较大,最大的能长到苹果那么大。而田螺的外壳颜色为青褐色,壳口有黑色框边,椎尾尖而长,个体相对较小。”王红娟介绍。
科学防控才是清除福寿螺的最佳办法。结合福寿螺当前在海门的分布特点,农业专家认为人工捡螺、摘卵,然后集中碾碎后深埋或作为湿垃圾处理是最为有效的。同时,农业专家也十分感谢热心市民能够提供福寿螺相关线索。“如果发现福寿螺的踪迹,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去处理,联系电话为。”袁媛说。
原标题:《这种螺,不能吃!易引发系统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