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夭折在餐桌上的外来生物,今在农田泛滥

发布时间:2024/10/22 11:58:19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1/5972056.html

和田螺颇为相似的福寿螺,从外形上看体型更大,繁殖能力也很强,80年代作为一种高蛋白美食从国外引进,口感却得不到国人的认可,加上寄生虫的潜在危害,致使福寿螺早早便“夭折”在吃货们的餐桌之上。

然而,福寿螺却没有因为失去食用价值而消失,相反,它们依靠着超强的繁殖能力,不断适应我国的气候环境,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足迹已经遍布我国南方水田区域,特别是近年来,福寿螺危害高发的水稻田,每亩幼体密度最高能超过10万只。

如今,福寿螺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严重的田块,如不及时防控,几天时间就能将水稻苗吃干净,尤其是水稻分蘖期,更是福寿螺危害的关键时期。

据湖南某地种粮大户刘志军介绍,他家种植的多亩水稻,去年有多亩遭受到福寿螺的危害,严重的田块,每平方米能发现20个成螺,为水稻种植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和困扰。

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调查数据显示,年湖南省有95个县市区遭受到福寿螺危害,危害面积接近万亩。

据了解,福寿螺不仅危害水稻,还危害各种水生蔬菜或水田附近的陆生蔬菜,在造成粮食和蔬菜减产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福寿螺在接触防治药剂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比较强的抗药性,如今很多农药对其防效较差,加上其超强的繁殖能力和繁殖速度,从而导致了泛滥成灾,在影响水质的同时,还破坏了生物多样化生态环境。

殊不知,如今在国内农田泛滥成灾的福寿螺,当初是作为一种高蛋白美食于年由巴西籍华人从外国引进,这种原产南美洲的福寿螺,在亚洲除日本引进较早外(年),韩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及台湾地区,均是80年代引进,而引进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作为食用或饲用,如今也都不出意外地成为福寿螺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福寿螺繁殖以速度快、量大而著称,据研究数据显示,福寿螺每次产卵量在-粒之间,每年产卵次数在20-40次之间,每只福寿螺年总产卵量约粒上下,这样的繁衍方式,在生物界里也算得上比较惊人了。

除了繁殖速度和繁殖数量较大外,福寿螺的产卵方式也比较特别,它们特别喜爱将卵产在水面之上的植株茎秆或其它物体上,那种数量大且颜色鲜红的虫卵,极大限度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内,这也成为农民消灭福寿螺的靶标之一。

在年7月份,云南部分地区为防控福寿螺蔓延危害,就出台了回收福寿螺卵的奖励政策(采收并上交克奖励40元),从而达到全民防控福寿螺的目的。

就目前来说,防治福寿螺的化学农药还不是特别丰富,除杀螺胺、硫酸铜晶体、四聚乙醛、茶籽饼等,尚未有针对性更强,效果更为显著的新型防治剂出现。

本以为是一道美食,却不料竟形成了危害庄稼的有害生物,所以,今后在引进新的生物时,一定要进行大量论证,一旦盲目引进,就有造成潜在风险的可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0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