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潮起东方在油画里看宁波故事二

发布时间:2025/3/20 12:52:06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宁波涌现了灿若星汉的文化名人,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严子陵、虞世南、王安石、王阳明、黄宗羲等宗师大家,范蠡与西施、村姑救康王、田螺姑娘等民间传说,月湖、东钱湖、雪窦山等风景名胜,招宝山、四明山等反抗外来侵略遗址和红色故事,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新成就,共同谱写了宁波文化光彩夺目的华章,散发出宁波迥然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

由宁波市文史研究馆组织文字创作、宁波月湖美术馆组织油画创作的“潮起东方——宁波故事大型油画作品”系列,围绕宁波发展的历史脉络,挖掘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和风景名胜,通过文学和油画作品创作和展览展示等表现手段,对宁波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对宁波城市精神进行再宣传再弘扬,以期更有效地激发人们爱国爱乡之情,共同推进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

NingboCulture《徐福东渡》

水彩创作小稿

“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承载着古往今来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希望。

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曾记载徐福东渡,替秦始皇去海上求仙问药的故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前),徐福(即徐市)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得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九年以后,徐福自称见到海神,但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求药。

对于徐福第二次出海的始发地有许多种说法,宁波慈溪的达蓬山就是其中之一。达蓬山,位于慈溪龙山、三北一带,现今山上有摩崖石刻、秦渡庵、望火塘等许多与徐福东渡有关的历史遗迹。

秦渡庵,原名“东渡庵”,始建于唐天宝元年(),是徐福后人为纪念徐福东渡而建,于清顺治十七年毁。相传徐福曾在此命人砍柴割草、搭屋造舍、平整土地,开掘水井,修筑通往海口的道路,作渡海前的练习。中国著名徐福研究专家罗其湘肯定它是“我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徐福东渡的历史遗迹”;自认为是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亲书“秦渡庵”三个字以示纪念,使其成为徐福成功东渡的历史见证。

布面油画门建成/×cm/年

摩崖石刻,大约刻于唐宋间,高1.2米,宽3.5米,面朝东南,描绘了“人马步金桥”“鲤鱼跳龙门”“麟凤呈祥瑞”等场面,表现了徐福率童男童女从达蓬山东渡出海的史实,也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反映徐福东渡的历史古迹,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望火塘遗迹,相传徐福出海后,一些老弱残兵便用巨石垒墙,伏如关口,中间是通道,塘内可堆木柴,夜间举火,白天浓烟弥漫,是为徐福返航指明航向……

与启航地一样,徐福一行到了哪里,也成为后人研究争论的热点。隋唐时期,中日交往日益频繁,徐福东渡开始作为中日诗赋中的意向存在;五代时,出现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说法;宋代,欧阳修相信徐福东渡日本,而且“百工五种与之居”,促进了当时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日本史料中,同样有很多关于徐福东渡的记载、传说和遗迹;有日本学者坚信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可以说,徐福东渡早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

年6月,徐福东渡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慈溪市徐福研究会、象山县文化馆获得徐福东渡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徐福东渡,何地启航,止于何处,今人早已不得而知。但不论是传说还是遗迹,不论是争议还是追念,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历史记忆,一种开放精神,融入了宁波的城市文化。

NingboCulture《梁祝》

水彩创作小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追求,是永不褪色的话题。

中国民间有四大爱情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后简称“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它与与西方的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梁山伯与祝英台更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传说始于东晋,相传会稽郡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爱诗书,故女扮男装,外出求学。途中,邂逅了同去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两人义结金兰,同赴书院。同窗三年,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后英台回乡,分别之际,英台暗示情谊,但山伯忠厚不解其故。英台无奈,称家中有九妹,愿替山伯作媒,山伯应允。然而,山伯未能如期而至,待他去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今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后山伯被朝廷召为县令,然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忘情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在英台被迫出嫁时,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此时风雨雷电大作,山伯墓裂开,英台看到山伯的魂魄,纵然跃入坟中,瞬间墓合拢,碑上出现一道光,飞出两只蝴蝶,围着墓飞了一圈便飞上天空。玉帝感念两人情义节烈,赐封结为永世夫妻。

布面油画门建成/×cm/年

千百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被改编演绎成了各种艺术种类,小说、戏剧、影视、音乐……然而,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却有其人否?化蝶传说是否又另有故事?

据《鄞县志》和《宁波府志》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年,人们在宁波高桥镇发现一处晋代古墓。通过墓志铭相关记载,得知墓主就是晋代鄞州县令梁山伯。梁山伯出身会稽,学成之后入仕为县令,其人清正廉明,深受乡人敬慕。其治下的鄞州屡为水患所困,梁山伯为此忧心劳顿而死。对于其身后家事,碑文仅记载“中年丧妻,无子”,而这位陪伴梁山伯的妻室并非祝氏。由此可见,梁山伯确有其人,但他并未与祝英台有“死生契阔,与子携说”的悱恻纠葛,而“梁祝化蝶”,也仅仅是后世传说而已。查阅古籍,明代高丽释子山《夹注名贤十抄诗》卷下罗邺《蛱蝶》诗夹注引唐代梁载言《十道志》云:“明州有梁山伯冢”,注云:“义妇祝英台同冢”,此为国内首见梁祝合墓的文献记载。合墓之事当为后人感念梁祝传说而形成的附会之说。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伯,是一位有志之良人,有功绩于乡里,所以乡人感念他的恩情,在梁山伯去世后,择其墓旁之地建造了梁山伯庙,并尊梁山伯为梁圣君。传说里的梁山伯,是一位至情至信之人,他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被千古传唱,而这座千年古庙,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见证爱情,寄予白首的福佑之地。“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今天的宁波海曙区梁祝公园内,山伯墓枝蔓相交,山伯庙香火不辍;刻画“化蝶”场景的梁祝雕塑静立在姚江之滨,仿佛在岁月静好中轻声讲诉着一段有情人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

NingboCulture

相关文章

来源: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办公室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0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