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我的父亲母亲女人可以为爱奋不顾身,但

发布时间:2023/4/9 17:51:01   

文/淳于朵

引言:关于爱情,有句话说得好,爱对了叫爱情,爱错了叫人生。作为女人,可以为爱奋不顾身,但也需分辨,自己遇到的,是骆长余,还是高加林。

“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探索命题,毋论古今,抑或中外,都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一再被赞美、被讴歌着。

世间情爱,总有千百种模样,相爱的两个人或炽烈,或温柔,或初心不改,或韶华相守,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情。

譬如那鼓盆而歌的庄子;那同赴九泉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那化蝶而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容若;紧握钱钟书的手直至他生命最后一刻的杨绛先生;以死延续他们壮烈凄美爱情的高君宇和石评梅……

而张艺谋导演,则以《我的父亲母亲》为镜映,来诠释他对纯粹爱情的理解与颂扬。

在解析影片之前,先聊几句题外话。某天,我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提倡女性应当学做“狐狸精”(坏女人),千万别做“田螺姑娘”(好女人)。

洋洋洒洒的一番论证之后,作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世上本没有天生的渣男,有些男人最初只是具备渣男的潜质,但若遇上一腔痴情任劳任怨的田螺姑娘,也终将被培养成一代渣男。所谓渣男,都是好女人一手培育出来的!”

看完这篇文章,再看看评论下方的一片叫好之声,不幸恰是一枚“田螺姑娘”的我,顿觉好大一块板砖从天而降,将我本就脆弱的心灵连带三观,都给砸了个稀烂。

纵古观今,合着司马相如发达之后秒变渣男,都是卓文君一手调教的?

合着元稹一边“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边见一个爱一个,全怪他妻子韦丛、薛涛、刘采春?

合着徐志摩又追林微因,又逼张幼仪打胎,又惦记朋友妻陆小曼,全怪这三个女人?

更遑论当今社会中,还有一大批完全不输“前浪”,甚至早已将“前浪”拍倒在沙滩上的“后浪”呢!

看着这满屏呼之欲出的“红颜祸水论”,我突然陡生了一种天雷滚滚的感受,不由就想起了最近复盘的一部经典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思考和体会。

那么,这样一部干净纯粹的爱情片,却与上述言论有何关联呢?

别急,且听朵朵为您娓娓道来。

以色彩、光影和季节的变幻,来展现父母之间的爱情该片根据作家鲍十的原著小说《纪念》改编而来,讲述了“我”的父亲骆长余和母亲招娣的爱情往事,故事情节简单,整体构造明朗,这段看似平凡的爱情,很值得我们对比和思索当代女性的爱情观。

电影甫一开头,一帧黑白的画面,曳出了一条绵延不尽的小路,蜿蜒着通往“我”的家。

ps: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渣男,好女人多了···啊···不!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生子在旁白声中缓缓的述说着:“我”昨晚接到了村长的通知,因操劳过度,父亲突然去世了。父亲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教了一辈子书。

通向家中的那条小路寂静、肃穆,除了皑皑的白雪之外,近乎空无一物。似乎连絮乱的风雪,都在悼念这个为教育付出了一生的老人。

村长和夏大叔告诉“我”,父亲是为了盖学校的事,累坏了,诱发急性心脏病走的。

“我”把哀戚悲伤的母亲从学校劝回来后,母亲坚持要亲手为父亲织盖棺布。关于父母爱情的过往就随着织布机的“吱呀”声,以及父亲母亲的合影徐徐地铺展开了。

在影片中,张艺谋的表现手法是多重且自由的,尤其是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母亲的记忆与现实交织,在观影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发散思维的余地。

照片上的道路与记忆里的道路逐渐重叠,带着我们回到了父亲和母亲最初开始的地方。

父亲来到村里的时候,正是山花烂漫的好时节。那一辆马车载着母亲的爱情,飞扬绝尘而来。

“我”的父亲在众人的簇拥下向村里走去,却在蓦然回首间与母亲四目相对。只一霎,身边的所有声音都隐去了,其他人都已不再重要,两人的眼中,只剩下了彼此。

在那段美好的回忆里,只要父亲在村子里,母亲眼中的景色,永远那么明亮。树叶是明晰的绿,稻谷是明净的黄,母亲的红衣服,更是最明媚的存在。

当父亲离开了村子,映入母亲眼中的,却是处处凋敝的景象,那条通往村外的小路上,亦覆了厚厚的雪。母亲苦等父亲归来时,身畔的风雪一寸寸呼啸,衬得母亲的红袄若隐若现,她却始终不曾动摇地执着守候,候“我的父亲”,她的心上人。

在色彩、景物、季节等表现手法上,张艺谋不仅未局限于常规,且运用了他最擅长的隐喻手法,利用季节及光影的变幻,生动又含蓄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影片里,台词、对话并不多,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却通过景色的变动,以及色彩的变幻,那么生动而明晰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无需嘶吼呐喊,无需痛苦剖白,那种静水微澜般的情感,却能使观众流下最真挚的泪水。

以青花碗、发夹和小路,赋以深层的象征意义张艺谋很擅长将影片中的某种表象赋以象征意义。例如青花大碗、红色发夹,以及那条小路,它们都是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情象征。

最初,母亲把对父亲的爱意凝聚在这只青花碗上。兴建村小学时,各家都要做派食,母亲变着花样做了好吃的,盛在青花碗里给做工的男人们送去。照规矩,母亲及其他女人是不能靠近工地的,于是她只能靠猜测:那个他到底有没有吃到呢?

父亲被安排在各家轮流吃饭,到母亲家那天,母亲终于鼓起勇气告诉父亲,那只青花碗是专门用来给他装食物的。这只青花碗,无疑便是母亲对父亲爱意的浓缩。

那枚发夹,则是父亲对母亲爱意的回应,它象征着父亲对母亲的爱意。他送给母亲,并告诉她,发夹很配她的红棉袄。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得到回馈的母亲对这个发夹格外珍视。当父亲受了冤屈,不告而别时,母亲用青花碗装着特意为父亲做的香菇蒸饺,穿着红棉袄,戴着发夹一路追赶,但终究没有追上父亲。母亲摔跤了,青花碗跌破了,发夹也弄丢了。

这一段陡生的波澜,似乎暗示着这份爱情将戛然而止,随着波折及悬念的出现,也悬起了观众们的心房。

而象征父母二人感情相融的,便是那条小路。父亲由这条路上走来,它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母亲的家和村中的小学,且绵延不尽,一如“我”的父母那历久弥新的感情。母亲在这条路上,一路追随着心爱之人的脚印,也等待着心爱之人的归来。父亲,则在这条路上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条小路把两个人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也成为了父亲母亲爱情的见证。

离别之后,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母亲,久久地伫立在风雪间,只待一归人。所幸,她爱对了人,父亲也会为了母亲,偷偷溜回村子,只为看母亲一眼……

最终,和失而复得的发夹、碎而又和的碗一样,父亲沿着那条小路,永久的归来了。

毫无疑问,母亲和父亲都是幸运的,两个人都在用最笨拙、也最不求回报的方式深爱着对方。如此澄净、纯粹、美好而又震撼。

纯净无暇的母亲,折射了最朴素的爱情观如梁山伯祝英台般的凄婉,以及高君宇石评梅般的死别,毕竟只是传奇,这样的爱情虽然不朽,却终究离尘世太远,世人亦望不穿。

反而越是简单纯粹的情感,越能体现出最朴素的爱情观。《我的父亲母亲》,便是如此。

为了迎接到家中来吃“派饭”的父亲,母亲特意换上了新衣服,还做了自己最拿手的饭菜,眉眼之间,满是几乎要溢出来的欢喜。

父亲记忆中的母亲,也永远静美如画:“你母亲手扶着门框,微微笑着望向我,美的好像一幅画。”

在着力刻画两人情感的同时,张艺谋也刻意弱化了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母亲对待感情的执着与坚忍,更足以弱化时代背景下的诸多杂质。

但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匀速发展,人们对于感情的看法,以及所面临的困境,逐渐比《我的父亲母亲》的年代复杂了起来,这一点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深刻。

我们总是习惯将一段圆满的爱情,归结为其中一方的不懈努力与坚持,甚至会刻意树立出一个“伟光正”的典型。但其实,你不顾一切去爱去追随的那个人,才更冲击和考量人的爱情信念。

就这一层面而言,朵朵的观点是:无论男人或女人,尤其是女人,你可以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对方向爱对人。

人生紧要处的自知,才是收获爱情的关键招娣的幸福结局不仅来自于她对爱情的坚守,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爱对了人,骆长余是一个正直、良善、不违初心的男人,是值得她奋不顾身去爱的男人。

我们却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招娣遇到的不是骆长余,而是高加林呢?

在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的开篇处,作家柳青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结合作品中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和刘巧珍、黄亚萍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一句:但人在紧要处往往不自知,特别是遇见爱情的时候。

如果将《我的父亲母亲》与《人生》作一对比的话,同为“田螺姑娘”的这两个女子,若招娣爱上的是高加林,巧珍爱上的是骆长余,她们的结局又将如何呢?

故事背景设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生》,比《我的父亲母亲》的创作背景稍晚一些。心怀理想的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之后,回村子做了小学教师,但不久后却被村支书以权谋私给顶掉了。

极度愤懑痛苦的高加林,既无能为力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这时,早就对高加林心存爱慕的质朴女子刘巧珍,主动来到了高加林的身边。

相较于巧珍爱的勇敢、赤诚、全心全意,高加林则爱的退缩、犹疑、半推半就,他一边将美丽善良的巧珍当作自己贫瘠生活的安慰剂,一边又在嫌弃巧珍的农村户口和无法使他飞上枝头的家庭。

在与老同学黄亚萍重逢之后,经过一番思想上的权衡与斗争,高加林还是决定抛弃巧珍,转而追求城市姑娘黄亚萍,以获取城里的工作和户口。

故事的结局自然是登高跌重,失去了所有的高加林不得不再次返回农村,他不仅失去了工作和初心,失去了成为城里人的契机,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有着“金子般的心”的姑娘巧珍。

被高加林抛弃后痛苦不已的巧珍,最后嫁给了深爱她的农村后生马栓,很多读者惋惜巧珍没能和高加林在一起,我反而觉得,相对于“三不”男人高加林,勤劳淳朴的马栓,才更能带给巧珍幸福。

若遇上高加林这样自私利己的男人,不只是为他付出了所有的巧珍,即便是为爱舍生忘死的招娣,恐怕也难逃和巧珍一样的下场和结局。只因她们无法满足高加林的理想和野心,即便付出再多的爱,在他眼中,都毫无价值。

不论金子般的巧珍,还是切切等待的招娣,她们都是最美的“田螺姑娘”,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爱情结局,究其原因,还是爱的对象靠谱与否。

我实在无意将骆长余和高加林拈出来细细比较,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有其可贵及有意义之处,但如果高加林学着珍惜巧珍,他本可以获得最踏实的幸福。

男人之所以会成为“渣男”,并不是好女人或坏女人一手培育了他们,不过是本质问题罢了!

那些抱持着女人才是滋生渣男,培养渣男的土壤之观点的人们,我只想借用欧阳娜娜式的咆哮告诉他们:“醒醒吧,年了!”

话说回来,若论“田螺姑娘”何过只有,我只想说:他渣,恰遇你瞎,如此而已。

客观看待爱情与人生,每个人都该为自己负责离《我的父亲母亲》和《人生》的那个时代,又过去了许多年。在21世纪的今天,当下社会中的大部分女性,对爱情、对婚姻也都有了更加明晰的看法和观点,希望我们都能更加理性看待“被渣是不是女人的错”这一问题。

首先,每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不断地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汲取可以使品行逐渐完善的各种因子,最终形成固定的品格,一个人何以为人,以及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形成怎样的三观,负责任的说:多半在于自己!我们应辩证地、理性地、客观地来看待爱情之中的得与失,从这一层面来说,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品行和人生负责。

但可惜的是,多半“高加林”式的男人,都欠缺看清自我,和对人生负责的勇气和品质。

至于爱情,记得某学者曾经说过:“能够令男人改变的,也许是上帝的爱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绝不会是女人。”

其次,在社会整体不断发展的当下,年轻一代所面临的压力的确前所未有。诚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工作、事业、人际关系等综合压力下,不可否定的是,现代人的爱情观常常会矛盾、纠结、复杂的境况。但是爱情,从来都不应该是喝完就丢的奶茶杯,更不是仗着被爱,就屡次踏破对方底线的有恃无恐。

奇葩说辩手马薇薇有言:“渣男(渣女)与否的分界线,是可以不爱,但别伤害。如果不爱,别期待。”

最后,爱情需要彼此真诚以待,需要双方细细打磨。爱情,既不是怀有某种目的的交易,也不是开完就凋谢的花朵。它需要两个人共同付出,一起投入“沉没成本”,就像招娣和骆长余一样,彼此牵绊,彼此不舍,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并且愿意为了它共同努力,不惧世俗,不惧时代,不惧时光。

凡此种种,才是爱情最好的模样,也才凸显出《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所描绘的爱情,更弥足珍贵,更值得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1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