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梯田如画山乡景美春意浓

发布时间:2022/5/4 9:30:58   

温柔的暖风中,嫩芽蓄力破土而出。春天的云和梯田,像一幅旖旎动人的画,更像一首韵脚动人的诗。

站在山巅举目远眺,只见连绵的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与云海、竹林、溪流、瀑布、村落错落交融,勾勒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美景。

过村庄,越山坡,刚融雪的通景公路风光迤逦,沿途一丘丘田地的土壤已被深耕翻新,引自山顶的泉水正源源不断注入梯田,处处生机盎然。既是景区又是农田的云和梯田,在初春时节迎来新一轮的忙碌。伴随着嘹亮的开山号,成群结队的农人步入田间地头,播下新春的希望之种。

科技育苗“凭经验”到“标准化”

近日,在位于云和梯田畔的三垟村,云和县家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存荣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智能温室(大棚)调节现代化农业智能设备,记录大棚数据,察看棚内水果幼苗长势,“育苗的事耽搁不起,过完年,全村都在抢抓春耕备耕,开始新一轮的产业种植。”

王存荣的智能温室大棚,与普通钢架棚有很大不同,内部安装的智能控制装置可随时根据蔬菜品种调节棚内温度及湿度,而智能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则可为植株精准输送水和营养。

“今年有了智慧大棚,春耕变得简单了。”53岁的王存荣从事水果种植已有13个年头,尽管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坦言今年春节以来的低温雨雪天气“超出了预计”,所幸有先进的农业科技设施保驾护航,“这是我种水果以来,过得最安稳的正月。”

走进位于山脚的水果大棚,目之所及却是一片春意盎然。嫩绿色的紫云英铺满地面,刚种下一年的“红美人”舒展着长满翠绿叶子的枝条,在温暖的大棚内茁壮成长,4亩“阳光玫瑰”全部搭上了架子。

“葡萄已经萌芽了。”王存荣说,前几天,他在县农资店挑选了最好的有机水溶肥,就等着葡萄发芽施一次萌芽肥,“这也是今年春耕,我唯一要置办的事。”

相比前几年在山上管理亩果园的日子,现在的王存荣显得有些清闲。“以前一过完春节,我就得张罗施肥、清沟,遇上极端天气,愁得睡不着觉,但也只能干着急。”王存荣深有感触地说,发展农业还是要有现代化技术支撑,如今他新建的15亩智慧大棚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和田间排水,虽然种植面积没有扩大,但效益却比往年承包的亩果园更好。

“今年秋季上市的‘阳光玫瑰’亩产量可以达到0公斤,按每公斤30元的市场价计算,仅这一种葡萄就有24万元的产值。”王存荣算了笔账,大棚的投入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工费用,“现在除了水果采摘季需要请帮工,平时一个人就能管理15亩大棚。”

精耕细作旅游、农业两不误

尚未插下秧的梯田里田水如镜,倒映着青山和蓝天,层次最为丰富,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体验田园生活。

2月26日,一场云和梯田春耕备耕的直播在抖音进行。灌水、筑坡等单一重复的劳作,在梯田背景加持下,成功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云和开犁节等一系列后续活动的预告更是让被雨水困在家中已久的人们玩心大动。

“乘着缆车观赏注满水的梯田,沿途雪景壮美,游客赞不绝口。”云和梯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小霞表示,在抖音平台上高清展示景区春耕备耕景象,能把游客转化为景区的“粉丝”,“增加‘回头客’和‘二次营销’。”赵小霞说,受疫情影响,旅游营销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为了让农耕与旅游两不误,早在去年年底,云和梯田景区就启动了今年春耕备耕工作,优化引水设施、提升田埂绿化。

叶少春是崇头镇村民,6年前,他告别了在县城打工的日子,穿上了云和梯田景区的保安制服。

为了更高效地发展景区农业,云和梯田启用“共享员工”方案,调派人手支援春耕。景区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春耕备耕,叶少春与几位在停车场维持秩序的保安统一被安排到田里除草。

看着眼前一丘丘注满水的梯田,61岁的职业农民蓝明奎也放下心来。“还好提前备耕,不然就被这场大雪耽误农时了。”去年,蓝明奎帮景区打理梯田,每个月能领到多元工资,从小在家务农的他,最擅长的就是农活,“以前在外打工,心里惦记的还是家里的抛荒地。现在在家门口种田就能领薪水,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为了种出好风景、好收成,这些年种水稻的选种标准一年比一年高。景区选育的水稻品种比起一般的稻米,生长期长了近一个月,这既能满足景观建设的需求,也能提升稻米口感。

“去年收成5万公斤稻谷,春节后已经在网上卖了三分之一了。每公斤售价20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有了这样的销售业绩打底,赵小霞对今年的水稻收成信心满满。

同样有信心的,还有七星墩村民柳润平。前几年,景区为了扩大梯田面积,在七星墩村流转了亩梯田,柳润平承包了这些梯田上的所有农活。眼下,水田陆续开始翻土,注水工作同步有序进行,每天清早,他都拉着小型机械来到门前的田里,机器一响,他推着“小铁牛”稳稳前行,身后留下一垄垄深翻的耕地……简单高效犁完一垄田后,柳润平说,今年的七星墩梯田,要为云和梯田创5A景区加把力。

一水两用稻螺共生促增收

崇头镇当地农人种植梯田稻米,仍完整保留着传统的插秧、收割、筛选、晾晒技艺,在延续着古已有之的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模式,守护“生态、循环、低碳”的传统农耕精神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农耕模式。

“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对稻田养螺有了全新的认识,种养殖的信心也更加高涨了。”见到叶垟村干部张祖龙时,他正在泥田里抛洒桔梗碎屑增加土壤肥力。崇头镇叶垟村位于海拔余米的高山上,这里生长的野生田螺备受市场青睐,一直供不应求。张祖龙原本在村里种植水稻,因结构单一导致经济效益下滑,今年在镇里的支持下,他开始尝试在稻田里养螺。

“这是全镇第一次试水稻螺共生。”张祖龙说,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他希望“做好创业示范,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据介绍,稻田养螺是利用稻、螺共生方式对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田螺在稻田中活动及物质交换,增加水稻根部的溶氧与营养物质吸收,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而水稻能为田螺提供一个良好的避暑环境,从而实现稻、螺共生互惠互利的小生态。

稻螺共生模式虽有借鉴,但对张祖龙来说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无论是螺种选购、沟渠开挖,还是病虫害防治,包括张祖龙在内的种养殖户皆是一窍不通。“望着成片的稻田无从下手,内心十分焦急。”张祖龙说,“还好镇里请了省科技特派员前来指导帮助,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雪平对稻田养鱼、稻田养鳖有着很深的研究。“稻田养螺在多地已获成功,是一个成熟的养殖模式。”叶雪平说,根据崇头镇的自然条件,只要措施得当、因地制宜,预计每亩稻田可因此增加收益三四千元,取得稻螺双丰收。

短短半天时间,科技特派员下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们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从水源涵养、土质检测,到田埂改造、基肥准备,传授种植技术与养殖标准。“对于山区群众来说,这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我们也将在摸索中前进,寻找到符合山区实际的增收路径。”叶雪平表示。

据崇头镇副镇长张红燕介绍,今年崇头镇计划在叶垟村、下垟村、坑根村实验稻螺共生,通过打造标准化模式探索致富新途径,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增收样本,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迎着春天的脚步,梯田上下春耕备耕工作正有序推进,一幅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美好年景图正在辛勤的耕耘中徐徐铺就。

END

记者/吴梓嫣程鹏鹏编辑/王琳

责编/徐松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9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