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考古贵州积雨陂塘五月秋,一窥贵州汉代的
陂,水泽大池。塘,人工修筑的小水池。陂塘指因自然的水池加以人工的建设,以为灌溉之用的水利工程。《国语·周语下》有“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锺其美”的记载。《宋史.卷三O四·王济传》:“县有陂塘数百顷,为乡豪斡其利,会岁旱,济悉导之,分溉民田。”因陂塘的自然生态和田园景致,文人骚客留下了不少诗句。苏轼有“陂塘水落荷将尽”;秦观有“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陆游留下的诗句更多,“陂塘水满雨如丝”“陂塘秋水瘦,墟落暮烟生”“陂塘夜雨添新涨”“陂塘移稻客相呼”。陂塘的兴盛可见一斑。南方多丘陵,溪流小河多,稍加拦截,即形成大小不等的蓄水湖塘。近年来,在四川、重庆、陕南、云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区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的陂塘水田模型明器。贵州在兴仁、赫章可乐、务川大坪也有出土。
贵州兴仁出土的水田陂塘模型(现藏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出土的陂塘水田模型均为陶质,保存较好,真实形象地反映了贵州汉代新出现的农田技术:陂塘和水田相连,陂塘既可灌溉又可养殖,水田栽种水稻;陂塘蓄水备灌,旱灌涝蓄,同时兼养各种水生动植物,一举多利。现藏贵州省博物馆的兴仁M8出土的陂塘模型,保存完好,是同类文物中的精品。该模型为圆形、浅盘状,盘内一道堤坝将陂塘、水田分为两部分:一半为陂塘,一半为水田。陂塘内有鱼两尾,荷叶一片,莲蓬一枝,荷花一朵;水塘被田埂分隔成形状各异、面积不等的四小块,每块田里刻有整齐的秧苗,且田内都有通水缺口;陂塘与水田之间有通水涵洞一个,涵洞上立一小鸟,展翅欲飞。盆内四壁刻划有大致等距的树木九株。模型口径46、底径40、高8.5厘米。“九”即多之意,寓意当时陂塘水田四周树木环绕,郁郁葱葱的生活环境。塘边田边栽种树木既有助于农田的水土保持,又维护了生态平衡。这件距今约年的水田陂塘模型,生动而真实地展示了陂塘内鱼肥苗壮、荷叶田田,陂塘四周树木茂盛、鸟儿啁啾;好一派美好、和谐的田园风景。兴仁共出土了2件圆形浅盘状水田陂塘模型。另1件出土于兴仁交乐汉墓中,口径47、底径43、高5.5厘米。模型的正中一道堤坝将陂塘、水田分为相等两半,陂塘内养有草鱼、鲤鱼、田螺及莲蓬、荷叶、菱角;水田被田埂分隔成形状各异,面积大小不等的六小块,每块田里都刻有行距整齐的秧苗,每道田埂均留有缺口,以利水田的水互相贯通。另外,水田与池塘有一涵洞相通。在兴仁出土了1件长方形陂塘模型。模型中陂塘、水田两部分被堤坝隔开,陂塘面积略大,养有鱼三尾;堤坝上装有闸门控制水位,闸外为一条较宽的水渠,水渠两侧各有规则的长方形水田两块,田内无农作物,渠中有青蛙、田螺。
方形陂塘水田模型线图
南方各省出土的陂塘水田模型中,绝大多数为长方形,贵州兴仁出土的2件圆形陂塘水田模型在全国并不多见。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圆形的陂塘模型只见于贵州和云南两省,这很可能与两省的地理环境相关。贵州、云南同属高原地势,陂塘水田不可能如南方其它省区那般规则,于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依山顺势而建,水田陂塘的形状自然不及其他平原地区规整,久而久之,在制作模型时,将其形状制作成圆形,以表达山间盆地的地理环境。水田陂塘模型随葬在墓葬之中,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考古上称其为“明器”,也称“冥器”,也有称“藏器”的。明器不是实用之物,而仅仅是仿实用器物制作。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墓中,已出现专供随葬的模型,商周时期明器日益普遍,秦汉时期陶明器数量更多。可见,东汉时期贵州出土的陂塘水田模型,反应了当地农田技术发展状况的真实缩影。
农事画像砖(国家图书馆金石拓片资料库)
贵州兴仁出土的2件陂塘稻田模型上刻划的整齐有序的秧苗,证实了贵州至迟在东汉开始应用育秧移栽技术。这在贵州水稻栽培技术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是贵州汉代农田技术的重要进步。不仅如此,出土的陂塘稻田模型还反映了当时已能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兴仁出土的长方形浅盘模型,陂塘、水田之间筑有堤坝,堤坝上装有闸门,可以控制水位,闸外修有水渠,陂塘的水通过闸门流入水渠后再灌溉。这是采用的渠灌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地势平坦、宽阔的地区。而兴仁出土的2件圆形浅盘状的模型,陂塘、水田之间是堤坝,下有涵洞,陂塘的水通过涵洞缓缓流进水田,水田中所筑堤坝均留有缺口,水会从一块田流入另一块田,直到每块田都变成相同水位。这种方式为串灌。另外,当时还有溢灌法,在赫章可乐出土的水田陂塘模型中有发现。
云南呈贡出土陂塘水田模型线图
云贵地区以陂塘水田模型作为随葬品,应是受到了巴蜀地区农田水利技术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陂塘的兴建,带动了以陂塘为基础的副业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从出土的陂塘模型中可见的水生植物有菱角、莲藕、莲籽;鱼类有草鱼、鲤鱼以及陂池自然副产品螺蛳、青蛙等。农业副产品的丰富,必然对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小帆
统筹王璐瑶杨仪
栏目设计齐青扬
编辑赵毫
编审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