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如何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她的这一招,绝了
童心是天籁,需凝神细听。
儿童剧在很多人眼里是“小儿科”的把戏,可蔡金萍却不这么看,她觉得“小儿科有着大天地”,儿童戏剧也可以出明星,要让社会公众对儿童剧刮目相看。这次她获得了第九届“上海市儿童工作白玉兰奖”个人荣誉,看看她凭什么能技压群英。
蔡金萍
国家一级演员,导演,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中国儿童戏剧研究院副会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
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三届话剧金狮奖;年上海市领军人物人才;年度上海 文艺工作者奖;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主演作品:儿童剧《花木兰替父从军》、《长发姑娘》、《纽约少年》、《我不是坏孩子》、《雁奴莎莎》。
话剧:《威尼斯商人》、《闹钟》、《秋白之恋》、《十一朵玫瑰》。
导演作品:儿童剧《快乐的汉斯》《平平安安》(合作)、《丑公主》(合作)、《金色美人鱼》、《田螺姑娘》、《少年与流浪狗》、《世博总动员》、《彩虹》、《泰坦尼克号》、《巴黎圣母院》
无场次话剧:《灿烂的阳光》、《鼓舞》
红色诗剧:《群星耀丰碑》
儿童戏剧工作者犹如儿科大夫
“当时在人民大会堂,我手脚都不知怎么放了。挂着奖章,披着绶带,捧着沉甸甸的证书和奖杯,那份激动很难用语言表达。”蔡金萍笑着回忆起15年9月被授予“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时的情景。
“上海那么多戏种、曲种,那么多 的演艺工作者, 大家推荐了我,相信这也是大家对儿童戏剧以及儿童戏剧工作者的一份鼓励。提及“德艺双馨”的这份殊荣,蔡金萍非常谦虚,她再三强调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奖项。
作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蔡金萍谈剧院、谈儿童剧也多于谈她自己。不过,蔡金萍说话时,悦耳甜美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及非常丰富的表情,不断地提醒着我们,除了管理者外,她还是个 的演员,曾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话剧“金狮奖”,还是国内 个办儿童剧专场演出的演员。回忆起这段从艺的经历,蔡金萍神采奕奕,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哪怕是提到曾经异常艰苦的训练,脸上也是幸福的。
年6月,13岁的蔡金萍考入了儿童艺术剧院学馆,这也属于70年代上海开办的 批学馆。蔡金萍说,刚进学馆时,她还特地量了一下身高,;称了一下体重,64斤,可见她当时的激动之情。那时候,文艺生活比较匮乏,看一场戏是了不得的事情,学生中往往是班干部,要有很好表现,才可能有机会看戏,而蔡金萍一脚踏进了剧院,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这对她而言是莫大的荣耀。
不过,也有人认为,凡是跟儿童有关的都比较简单,事实并非如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艺术家、学者没有舞台实践的机会,便选择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当时儿艺学馆学生38个,老师竟有40多个,师资特别厉害,每天课程也排得满满的,上午练功下午文化课。除了台词课、表演课外,还有芭蕾课、民族舞课等,都是很专业的老师教授,比如武功课,请的是杂技团的老师。
“武功课特别苦,像翻跟斗,要从三张桌子叠起来那么高的高度翻下来。那个时候,我们不知掉过多少眼泪。”蔡金萍笑着回忆道,“老师要求特别严格,我们私底下很惧怕武功老师,甚至骂老师是法西斯。学馆是封闭式教学,半年才能回一次家,父母隔一个双休日来看望一下。因为训练太苦,有一次我们16位女同学一时冲动集体出走。”
“后来我们出校门走了一段路后,冷静下来,觉得这样不好,爸爸妈妈、老师会着急的,所以又半道回去了。”蔡金萍呵呵笑着回答道。虽然当时惧怕武功老师,不过回想起来,蔡金萍满是感激之情。
“现在来看,其实当时的这种培养方式就是音乐剧的培养方式,你要会唱会跳会翻,要全能。老院长任德耀老师曾说,儿童戏剧工作者犹如儿科大夫,也就是全科大夫,他什么都要明白,孩子痛的时候不会说,你要懂得他们的心理。老院长的话对我启发很大。我觉得‘小儿科’其实是个大天地。”
虽然提起训练是一把辛酸泪,不过在学馆、在剧院,蔡金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我们也感受到来自宋庆龄女士的关怀。我们这批学员学习的时候,宋奶奶还健在。有时,剧院参与北京的活动,宋奶奶也会在宋办接见我们,她会说,我的孩子们,我的剧团来了。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是宋庆龄女士于年亲手创办的,所以她对我们有极高的期望,视为掌上明珠。逢年过节,她都会派人送年糕、青鱼或者巧克力给我们演员吃,让人感到很温暖。年左右,我主演的一个儿童剧《长发姑娘》获得了一个奖,宋先生还特地写信鼓励我们,希望我们戒骄戒躁,不断进步。”蔡金萍说道。
除了儿童剧,蔡金萍也非常喜欢声乐,曾自己掏钱找上海歌剧院的老师学习。临近毕业时,她准备报考上海音乐学院。这时,剧院管弦乐队负责指挥的莫天平老师对她说:“艺术是相通的。你在戏剧方面还是蛮有发展潜力的,事实上,留在剧院同样也可以继续保持你的爱好,未必非要丢下戏剧,你自己想一想。”这番话触动了蔡金萍,思虑一番后,她听从了前辈的建议。
年学馆毕业后,蔡金萍成为了儿艺的演员,陆续演了儿童剧《花木兰替父从军》《我不是坏孩子》《生命的瞬间》《威尼斯商人》等,其中儿童剧《花木兰替父从军》获得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红花奖”。这是个女扮男装的戏,颇有难度,尤其是有舞打场面,对演员武功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蔡金萍自知自己综合能力比较强,但武功是短板,因此拼命练习,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赶去剧院练功房抢占好位置。剧中花木兰要舞长穗剑,一般一个专业人士要练三个月才能把这段剑舞练熟,但是排戏哪有这么长时间。练了15天后,联排时,蔡金萍将长穗剑舞得有模有样,简直可以跟舞蹈演员媲美,在场的人都不由为她鼓掌,导演甚至激动得拥抱了她。虽然练得手上都是泡,但蔡金萍高兴得热泪盈眶。
自我挑战的成功让蔡金萍忘却了伤痛,而观众的热情反馈也消减了演出带来的疲惫。一天,演完《长发姑娘》后,蔡金萍准备回家,刚走到剧院门口,一个小观众跑过来拉住她说:“长发姐姐,长发姐姐,我要告诉你,我以前一直浪费自来水,但是看了你这个戏以后,我 不再浪费自来水了。”一旁孩子的母亲忙解释道:“以前孩子在家里一直喜欢玩水,我们不知对孩子讲过多少遍节约水的道理,就是不起作用,没想到看了这出儿童剧,小孩一下子懂事了哎,还要特地过来告诉你长发姐姐一声。”原来,《长发姑娘》这个剧讲的是善良的长发姑娘为了给缺水的乡亲引来山泉而勇斗恶魔, 以自己的牺牲换来潺潺清流的故事,孩子看懂了。听了那位小观众的话,蔡金萍非常感动,也深切感受到儿童剧如同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蔡金萍说对自己一生为人做事影响 的人是父亲。小时候练功很苦的时候,也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父亲总是鼓励她、支持她。看到她喜欢声乐,当时家中并不富裕,父亲却舍得花元,为她买一架钢琴。父亲像朋友一样待她,当她遇到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时,总是带她到复兴公园谈话,耐心开导。父亲告诫她,搞艺术的人, 比拼还是文化,文化课要下功夫。父亲甚至还希望她出国深造。蔡金萍至今还记得,当自己刚毕业时, 个月的工资是36元,一下子就花光了,又不敢和母亲要钱,还是父亲私底下悄悄拿出10元钱。父亲告诉她成人了,应该有计划地安排生活。父亲的话,她一直铭记心底。
年,她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了戏剧届 的荣誉,她却出乎意料地作了一个重大选择,暂别舞台,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也为了圆父亲的一个梦想。20岁,在她事业刚刚起步阶段,父亲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在世时,多次告诫她有机会一定要到正规学校学习,提升自己。她决定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全脱产学习。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3个月,啃着方便面,通过了成人高考,婉拒社会活动,再次当起了学员,静静地在高等学府潜心学习3年。犹如凤凰涅槃,蔡金萍的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她的儿童艺术之路也越走越宽广。年起从事导演工作,她先后导演《带绿色回家》、《纽约少年》、《平平安安》、《快乐的汉斯》、《先驱》、《丑公主》等多部儿童剧。年担任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年她又受命担任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当院长也是我塑造的一个角色”
年,是蔡金萍重要的一个年份。那年,她女儿呱呱落地。那年,她始任儿艺院长。
人生、职场两大重要转折同步进行。
所以,她每每说:“我与女儿一起成长”。“我与儿艺一起成长”。
所以,她戏称“我来不及‘老’,或者说也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据悉,在文艺圈内有种说法:院团长难当。剧团与电影不同,电影是导演临时组阁。拍完剧组就解散,而院团长要面对的是“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要全能,还要“面面俱到”。
从一个要保持个性、与众不同的演员,到一个要协调要统领各方的院长,是一个考验。
蔡金萍说:“我是把‘当院长也是我塑造的一个角色’这样的心态来做院长的,把院长当做塑造角色来做。而且,要做得有趣,做得有兴趣,做得有意思。”
当然,也有挑战。她说,当院长也是她的另一种修行。不能由着性子来,要顾大局,还要兼顾要平衡各方利益与诉求,包括心情。
她说,当院长,其实也训练了自己的一种大气。包括视野与格局,以及包容与度量。
她说“儿艺不能只有我一颗星,要群星闪烁。”12年来,她带着儿艺的年轻人,跌打爬滚,好戏不断(仅以近年为例):
儿童剧《泰坦尼克号》获得上海市新剧目评选展演作品奖、第二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年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参演剧目奖。年,儿童剧《大禹治水》(《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系列》)、儿童剧《巴黎圣母院》,获年第十二届上海 儿童剧展演活动“ 剧目奖”。年,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作为上海推出的参演作品参演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而一走进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大门,迎面就是《孩子剧团》的大幅红色海报。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血泊里产生的一朵‘奇葩’。今年是建国70周年,《孩子剧团》作为儿艺年 部年度大戏,既为祖国庆生;也是对革命传统的一种致敬。”蔡金萍说。
今年三八节,儿艺创作制作部获—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她说:“儿艺就像我另一个女儿”。
做足够好的妈妈,
不做“完美妈妈”
蔡金萍是好妈妈。自女儿出生后,她的每一个晚上都献给女儿。每晚守在家陪伴孩子,讲半小时的故事。
蔡金萍忙。近年她担任上海白玉兰奖评委以来,她每年要看上百场戏。今年又逢十二艺在沪展演,五月中旬以来她每晚都在不同的剧院,看全国各种剧种的戏(有时双休日下午还要加看一场)。然后,回家写出评语(次晨发出邮件)。
所以,她们母女又多了一个暗号:“妈妈你今天正常吗”?女儿的潜台词是“今晚能按时回家吗”?
心理学上有“做足够好的妈妈”(不做“完美妈妈”)的说法,蔡金萍做到了。一方面,她给女儿足够的爱,足够的陪伴;另一方面,又训练女儿的独立精神。如从小自己洗内裤;外出旅游自己背双肩包。
“有个懒妈妈,就有一个勤快女儿。”
而如今,她又学会向女儿示弱,激发女儿潜能。“啊呀,这个妈妈不会呀!”尤其是手机软件与功能,于是女儿“挺身而出”,“拔刀相助”......
“培养?其实我们没有刻意花心思培养,顺其自然而已”。她说。
蔡金萍,契合了童真与世事洞明,它们之间的转换利落而又融洽,每每让人感觉,这才是中年女子的芬芳,也是这个时代里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小儿科”里开辟出大天地,这就是蔡金萍获得殊荣的秘籍。
素材来源:《上海妇女》徐约维、联合时报、读览天下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