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东安移民杨志华的生态稻蛙养殖梦

发布时间:2023/5/29 17:37:08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唐永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峡移民杨志华用自己的实践经历极好地印证了这句话。几年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态稻蛙养殖”梦,默默地耕耘着,辛勤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他靠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从曾经的养殖青蛙的“门外汉”变成了如今的“养蛙能手”,成了东安县白沙村小有名气的发家致富的能手。

杨志华曾是重庆市忠县人。年,国家修建三峡大坝工程,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跟随家人移居到湖南省东安县白沙村,成人了一名三峡移民。那年他刚满16岁,尚未读完初中,就加入南下务工的大军,直到年父亲年老生病,才回到东安,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但他不甘心平淡蜗居在家,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照顾父亲之余养殖青蛙。

通过咨询和了解,他对生态稻蛙养殖这一产业模式产生了兴趣。青蛙为稻谷生长提供天然优质的有机肥料并除草除虫;同时,稻谷为青蛙提供绿色健康的生长环境,既减少成本,又生态环保。这种种植稻谷与养殖青蛙结合起来的方式,形成一个有机绿色产业链。他想如果创办这一产业,应该很有发展前景。将来还可以扩大规模,通过种植稻谷,套养泥鳅、禾花鱼、田螺等,创办生态立体养殖农场。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可以值得一试。主意一拿定,他立即跟妻子商量,妻子是个贤惠通达的人,很是支持他的想法。于是他们便迈开了实现生态稻蛙养殖梦想的步履。

他们先与村干部沟通商讨,在村支两委干部的帮助下,从村里流转了十二亩田地,建起了稻蛙养殖基地,并与妻子去常德市引进了优质的青蛙种苗。从此他们早出晚归,喂食青蛙、清洁场地、灌溉田地……基地上随时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年夏,他多年务工的积蓄已用完,妻子把嫁妆变卖了用于基地建设,但基地的投入还相差一部分。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东安县移民中心得知情况后走进了他的试验田。不仅为他提供了每亩一万元的种苗补贴,而且为他的蛙池建设了配套的引水、排水沟渠,硬化了蛙池池堤,并指导他在蛙池上搭建起了围网和天网,防止蛇、鼠、鸟类捕食青蛙。这样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开始钻研起青蛙养殖技术来。县移民中心见他勤奋好学,安排他先后参加了省、县组织的移民养殖技能培训班进行学习。通过自己不断刻苦学习科学养殖技术,很快了解了青蛙的习性,掌握了一套稻蛙养殖的技能。当年他的稻蛙养殖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纯收入就达十多万元。

年春季,由于受连续雨水灾害的影响,幼蛙上岸后无法进行投喂,雨水多滋生细菌,幼蛙患上了腐皮、肠炎、应急性歪头、白内障等疾病;蛙苗患各种疾病,死亡率偏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正当杨志华着急万分之时,县移民中心走进了他的蛙场,通过实地调查灾情后,安排3万元救助金给予帮扶。杨志华用这笔资金从常德市补购了一批种苗回来。在夫妇俩精心照料下,蛙苗一天天长大,长成成蛙,通过网络宣传,不少的客商纷纷前来购买青蛙。看着自己养殖的青蛙畅销周边各地,杨志华心里感到由衷地欣慰。为了带动其他移民户共同发展,做大做强生态稻蛙养殖产业,他在村两支委的帮助下,成立了茂宏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年他的青蛙进入盛产盛收期,年纯收入增至20余万元。这带给了杨志华前进的希望与动力,他想把生态稻蛙养殖产业发展得更好,将来通过种植稻谷,套养泥鳅、禾花鱼,田螺等,早日实现创办生态立体农场的梦想。

今年他扩大了养殖规模,共流转田地30亩,把基地建在了妹妹所嫁的官田村。因为官田村离家近、水源条件好、交通也方便。杨志华比以前愈发地勤劳,每天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发,晚上却回来常常在深夜。今年入夏以来,遭受了罕见的旱灾,但杨志华的蛙场还未受多大影响,他的青蛙长势状态良好,稻谷也喜获丰收。这离不开杨志华夫妇俩辛勤地付出,同时也离不开县移民中心的持续帮扶。今年给他新建了引水、排水沟渠。每当夜的帷幕悄悄垂下,杨志华便通过太阳灯微弱的光线,从上方的水源处引来汩汩清泉灌溉田地,使得青蛙能在湿润清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预计今年青蛙产量2万斤左右,产值约30多万元。由于杨志华的生态稻蛙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吸引了不少的村民(包括本地的、外县的移民和村民)纷纷赶来向杨志华请教养殖技术,发展生态稻蛙产业。杨志华很是乐意地分享自己的经验。

有了村民们的参与,更加坚定了杨志华为实现梦想向前迈进的步伐。杨志华对基地前途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下一步计划购买机械化洒水、施肥设备、搭建大棚、基地安装监控,手机操控田间作业,向着高科技现代化种养业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8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