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形状 >> 云南哈尼族善于开垦梯田,食俗文化丰富,传
云南哈尼族概况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云南哈尼族人口约万,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的10.44%。主要分布在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七县,13%居于澜沧县和西双版纳州,其余散居在红河以东的禄劝、屏边等十余县。
哈尼族有11个支系,其自称是:“豪尼”“多尼”“哈尼”“和尼”等。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大多居住在半山区和溪谷旁。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哈尼族以农为主,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并在田中养鱼,是哀牢山的鱼米之乡。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哈尼族喜吃酸辣食品和昆虫食品,善腌酸菜,尤以做豆豉出名。
元阳哈尼梯田
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蔬菜中做调味品,嗜酒喜茶、嚼槟榔。饲养牛猪羊鸡鸭,善捕水鲜和猎取野味,是其肉食来源。请客办席已具规模,以长街宴最为著名。
哈尼人每家都有大小不一、永不熄灭的火塘。一般一个火塘煮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蒸锅;还有一个火塘专煮猪食,从不混用。哈尼族传统节日众多,节日食俗丰富多彩。
哈尼长街宴
云南哈尼族的主要食俗
喜食生蒸饭。哈尼族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闲时一日两餐,农忙时三餐。以蒸制主食为主,普遍喜欢食用生蒸饭,即二熟饭。制法是把大米浸泡一夜,滤干水分后蒸至半熟时倒入簸箕中,撒上甄脚水摊凉在簸箕中,3~5天之内逐日重蒸食用,不会变质。此饭滋润可口,保持营养,极宜于体力劳动者食用。
生蒸饭
肉粥是哈尼族酒宴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嫁娶盖新房,孩子周岁等办的酒席必上此品。肉粥的主要原料是瘦肉和大米,先将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至肉熟米烂印成。它具有独特的清香味,老幼皆宜。
哈尼肉粥
白旺是哈尼族人每逢过节宰杀牲畜家禽时特制的凉拌菜。常以生肉剁细与凝固的血块拌上炒花生、薄荷、香辣柳、姜、蒜、苤菜根、盐、辣椒、醋而成。白旺看着可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
哈尼族的“白旺”
喜食昆虫。在蚂虾节时,全寨男女老幼都到田里捉蚂,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用清晨捉到的蚂蚱还可以泡酒吃,可治风湿。还会用剖开的蚂作诱饵去捕捉蜂,蜂用油炸后是哈尼人下酒的美味食品。
炸竹虫
哈尼豆豉独自特色,把黄豆煮熟晒凉,用纱布袋和稻草包好,让其发热。三四天后,取出倒在木盆里,加上豆壳灰拌匀,用力剁细,做成豆饼暴晒至干即成。
哈尼豆豉
哈尼族人进餐时,无客全家同桌而餐。如客至,妇女则到女室设席就餐,只有男人可与客人同桌用餐。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长者坐。哈尼族有尤其敬重长者的食俗。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有什么可口的食品,各户男女长者将被邀去共食,而且要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敬给老人吃;长者先就餐,其他人才能进餐。
哈尼族火塘边就餐
喝焖锅酒是哈尼人的礼俗。客人进屋后,先请坐入火塘边的上席,随敬一碗喷香的米酒,称为“喝焖锅酒”。“焖锅酒”哈尼人叫代茶酒,执意要客人品尝,以表示主人盛待客人的心意。此酒色泽淡黄,味道香浓,带有甜味,酒度略高于一般的粮食酒,若久存,不仅香气扑鼻,味醇甘美,不易醉人,而且具有舒筋活血,增进食欲的作用。
哈尼族酿制焖锅酒
栽秧时节白酒香。哈尼族谁家栽秧众人帮忙,主人会将醇香甜蜜的白酒送到田里,站在埂子上,一碗接一碗地传给正在栽秧的姑娘们。她们暂停手中活,一字成行地站在田里吃甜白酒,感到无比的鲜美香甜。“新谷酒”,午餐要杀大公鸡,置办饭菜,请邻居老人到家喝上泡有新谷的米酒,接唱祝酒歌。这天,人人都要喝酒,无一例外。
哈尼族泡茶时,茶味较浓。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得滚烫,再放入茶叶,爆煮片刻后,即按在座者的辈分顺序端给每人一碗。浓茶一般每烧一次只饮一道,待客时须3次方为礼备。
哈尼族煮茶
西双版纳爱尼人有爱喝苦涩茶的习俗。每家都有一把茶壶专门烧茶。其茶叶多用现采来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烧茶时将鲜茶叶用火烤至微黄或焦煳,然后投入壶内即将沸腾的水中,煮至沸腾而带有茶叶的苦涩味时,倒出饮用。
嚼“鲁巴”是爱尼人的嗜好。“鲁巴”是用石灰、旱烟叶、栗树嫩尖配制而成,状如槟榔的食品。妇女尤喜爱鲁巴,走到哪里嚼到哪里,常嚼得满嘴通红。据老人们说,嚼鲁巴可以保护牙齿,常嚼的人很少有牙病。
嚼“鲁巴”的爱尼妇女
哈尼人认为,火的生命和“家”的生命相一致,必须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每逢节庆佳日杀牲祭祖时,各户特设米饭、肉食和酒各一碗,专门祭献神圣的火塘。在哈尼族的村寨里,火塘不仅常年烟火不断,永不熄灭,而且火塘较多,各有各的用处。
竹制饮食器盛行,西双版纳的爱尼人使用的餐桌是圆形蔑桌。竹制的簸箕可以盛装菜肴、竹筒可以是炊具或者器皿。每户都备有几个用竹篾编制的可以当碗的“盒窝”。
哈尼族竹器餐桌
云南哈尼族的美食代表
01.黄糯米饭
黄糯米饭,是哈尼族传统食品。特别是元江、新平等地的哈尼族每年开始插秧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喜欢做黄糯米饭、染红鸡蛋这种传统风俗饮食,象征着这天吃黄糯米饭和红蛋,长出来的稻谷会像黄糯米饭一样金黄,像红蛋一样饱满。
主要用料为糯米、黄饭树叶(或食用黄色素)适量。将黄饭树叶舂烂成汁,滤去渣或将食用黄色素用清水稀释,然后把糯米放入黄色汁液中浸泡一夜,捞出后装入凯蒸熟后即可食用。
02.酸笋田螺
在层层叠叠的哈尼梯田,生长着不计其数的田螺。秋收至栽秧前,哈尼山寨均能吃上新鲜可口的田螺。俗话说:三月田螺满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秋收后,水清时,露出田泥的田螺一眼能见,俯身拾捡便是。
酸笋田螺主要用料为田螺、酸笋适量。调料是生姜、薄荷、辣椒面、花椒面、食盐少许,熟猪油适量。先将田螺放入清水中养1-2天,待其吐尽泥水后,洗净,切去尾部,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放入生姜丝、酸笋、熟油、食盐,待煮熟后,再撒上辣椒面、花椒面、薄荷等拌匀,即可上桌食用。
酸笋田螺
03.猪血剁生
哈尼族也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是哈尼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猪血剁生的主要用料为鲜猪血、菠菜根、花生米适量。调料为生姜、大蒜、食盐、花椒面等少许,菜油适量。将菜油注入炒锅内,先将花生米炒熟,然后捞出沥油,再将花生米捣碎;大蒜舂成蒜泥;生姜切碎成末;菠菜根洗净、切碎备用。
宰杀猪时,先将用于接猪血的盆洗净并撒少许食盐及花椒面,待盆接完猪血后,立即用筷子搅动,同时将已备好的姜末蒜泥、菠菜根及碎花生米等倒入,搅拌均匀,待血凝固后,用刀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猪血剁生
04.竹筒鸡
竹筒鸡,是云南哈尼族招待贵宾的一道名菜。制法独特,古老朴实。利用竹筒烹饪,历史悠久。利用竹筒做菜,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中载有“筒炙”的菜,是用肉馅敷在竹筒上用明火烘烤而成。
清代朱彝尊《食宪鸿秘》的“蟹丸”,则是将蟹丸人竹筒煮熟而成。时至今日,云南的少数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饪的传统食俗,这与“满山的翠竹根连根”,取之不竭的竹子有关,又与竹筒烹调后带来的清香秀气沿袭不衰有关,哈尼族的竹筒鸡,就是例子。
竹筒鸡主要用料为仔公鸡1只。配料为水发玉兰片、火腿片等。调料是甜、咸酱油、白糖、葱段、姜片、食盐、味精、胡椒粉少许。制作时将鸡宰杀后烫水褪毛,洗净、剖腹、除去内脏、冲洗干净,肝去胆、盹(鸡胃)剖开去污物洗净。
将鸡身及肝、冬菇、玉兰片、火腿片、葱、姜、盐、味精、胡椒面、白糖、甜、咸酱油入盆,搓揉入味。选一片生长一年的青竹,长约50厘米,外径12厘米,一头留节,一头开口。将鸡肝、冬菇、玉兰片、火腿片等装入鸡身内。合拢成全鸡状,塞入竹筒,口用芭蕉叶塞紧,放在栗炭火上烧烤2小时左右即熟,取下去掉芭蕉叶,倒入盘内即可上桌食用。竹筒鸡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软糯,味美可口。
竹筒鸡
05.炸竹虫
竹虫,又名竹蜂、竹蛆。寄生在竹筒内,以食嫩竹为生,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筒内,到11月体肥停食,宜捕,采集时可刮开竹茎采取,过时则变蛹。云南的壮族、布依族亦喜食擅捕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地带,楠竹茂密,视其竹尖发黄,即可刮开竹茎采取。虫身长2.5厘米,一窝多则-条,个别的非常肥大甚至只生一虫。
炸竹虫原料为竹虫、菜油适量、花椒面、食盐少许。将竹虫入盆,翻检干净,用70度的热水将其烫死,捞出晾干水分;再将锅上火,倒入菜油,烧至三成热时,放入竹虫炸至呈黄色发出响声时,捞出装盘,把花椒面和食盐调制成椒盐,撒上椒盐即可食用。炸竹虫色泽金黄而油亮,酥脆芳香,蛋白质含量高,是佐酒佳肴。
炸竹虫
06.清汤橄榄鱼
橄榄,学名余甘子,含有蛋白质、脂肪、糖分、钙、磷、铁及维生素C等。其果先涩后甜,有人喻它“尤忠言逆耳”,故又称“谏果”。古今诗人还多把橄榄的这种品质象征知心的朋友和坚贞的爱情“气味堪交友,涩中自有甜”;“饷郎橄榄两头尖,上口些些涩莫嫌;好处由来过后见,侍郎回味自知甜”。橄榄自古入药,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酸,有清热解毒,开胃降气,醒酒之功效。
清汤橄榄鱼主要用料为小白鱼、橄榄枝末适量。食盐、葱段、大蒜、猪油、猪肉清汤适量,胡椒面、草果粉少许。将鲜橄榄枝刮去绿皮层,再将白皮细细刮在钵内;将鱼开腹去内脏洗净,锅上火,倒入猪油、猪肉清汤,烧开后加入盐、葱、蒜胡椒面、草果粉,将鱼入锅煮2-3分钟,然后倒入盛有橄榄枝末的钵内即可上桌食用。具有橄榄清香,鱼汤鲜甜的特点,并有生津止渴,开胃止咳的功效。
清汤橄榄鱼
07.芭蕉花炒狗肉
芭蕉花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芭蕉花入菜,《群芳谱》已载:芭蕉的花包中积水如蜜,亦名“甘露,早晨取食,甚为甘香。”芭蕉花性凉,味甘淡微辛,功能清热降压,化痰和胃。对治疗高血压,头目眩昏,心痛怔忡,吞酸反胃,呕吐痰涎等有一定功效。
芭蕉花炒狗肉主要用料为净狗腿肉。芭蕉花适量。调料是食盐、干辣椒、豆、熟猪油适量,姜、蒜少许。将芭蕉花洗净,去花蕊,取花瓣切丝入碗,用少许盐腌渍入清水漂去苦涩味。狗肉洗净,切成薄片。姜、蒜去皮,洗净,姜切丝,蒜切片。干辣椒抹去灰,切成段。
锅上旺火,注入猪油,烧至七成热时,下狗肉爆炒至八成熟时,放入芭蕉花、干辣椒、姜、蒜、食盐、豆,拌匀炒熟装盘即可上桌。芭蕉花炒狗肉,狗皮喷香,麻辣回甜,不仅是食疗佳品,而且是哈尼族盖新房时所必食之菜肴。
芭蕉花炒狗肉
08.煮蛇圆子
中国食蛇,起于南方,盛于南方。《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述食蛇时曾云:“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吃蛇除品尝奇异清鲜美味之外,还有滋补强壮、祛风活络,对风湿、关节炎等有较好的食疗作用。蚂蚁堆蛇,属蜂蛇科蛇类,多生长在向阳的半山坡上有蚂蚁的地方。冬天进入蚂蚁洞内食蚂蚁,冬末春初出洞。易捕,特点是尾短而粗壮,味鲜质嫩,属毒蛇。
煮蛇圆子的主料为蚂蚁堆蛇1条,调料是食盐、鸡蛋、葱白段、姜片、鸡清汤、熟猪油适量,胡椒面味精、草果粉少许。将蛇宰杀,去头尾、皮和内脏,剔骨取肉捶成肉泥。将鸡蛋打入碗内打散,下蛇泥,加入食盐、胡椒、味精、草果面拌匀。
锅上火,倒入猪油,烧至八成热,放入葱姜,蛇泥挤成圆子人锅炸呈黄色,捞出。锅内倒入鸡清汤,汤煮沸下圆子,煮熟后放入少许食盐和味精,装碗上桌。煮蛇圆子味道香甜,白里缀黄,色调高雅,引人食欲,有祛风除湿,滋补食疗之效。
煮蛇圆子
09.苤菜根炒肉丝
苤菜原产中国,云南南北山区多有野生,当地群众称野韭菜为苤菜,其菜叶、茎、花、根均可食,茎比韭菜苔肥嫩鲜香,根比韭菜粗壮,腌咸菜鲜香脆嫩,酸甜爽口,胜过韭菜根。
元代许有王专著《非花诗》:“西风吹野韭,花发满沙陀。气较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姜桂,余味及瓜茄。我欲收其实,归山种涧阿。”韭菜以春韭为佳,唐代杜甫赞曰:“夜雨剪春韭”。哈尼人民以吃春韭为佳味,视之为“春节菜”。春韭脆嫩咸鲜,素雅适口,也是产妇下奶的佳品。
苤菜根炒肉丝所用原料苤菜根、猪后腿肉适量。调料是食盐、湿淀粉、姜丝、猪油适量,味精少许。将猪肉洗净,切成薄肉片,再切成丝,入碗,加少许食盐,用湿淀粉上浆。把苤菜根洗净,切成小段。锅上旺火,倒入猪油,烧至七成热,下姜丝炒出香味,再放入肉丝炒至六成熟,下苤菜根、盐、味精拌炒,簸锅装盘上桌。
苤菜根炒肉丝
10.凉拌柴花
柴花,又名树花,是寄生在乔木树上的藓类植物,形似萝卜丝味鲜回甜,哈尼语叫“醒勇”。吃柴花是哈尼族勤劳的象征,多用于喜宴中。
凉拌柴用料为柴花、熟腌鸭蛋、卤猪肝、猪肚、蚂蚱适量。调料是食盐、酱油、醋、芝麻、泡辣椒、辣椒油、菜油等适量,姜蒜、味精、白酒、花椒面、香菜等少许。
制作时,锅上火,倒入开水,放上柴花,煮沸后捞出入盘,再用冷水洗净。韭菜洗净汆熟,切成小段。香菜洗净切细。芝麻炒香舂细。姜、蒜舂成泥。以上辅料放盘,上面摆上柴花。
腌鸭蛋去壳,每个均分8份,摆放在柴花上面占1/4的面积。卤猪肝、肚切成薄片,也摆放在柴花上面占1/4的面积。花生用开水汆烫后去皮,入油锅炸香捞出,撒上花椒面,淋入酒拌匀,入盘也占1/4的面积。
蚂蚱开水烫死,去脚翅、脖子和内脏,入油锅炸呈金黄色捞出入碗,浇上姜、蒜泥、辣椒油、醋、酱油、食盐、芝麻泥、味精等拌匀,入盘也占1/4的面积。泡辣椒切成丝,放在拼盘上面,再撒上香菜末即可上桌食用。凉拌树花具有色泽艳丽,荤素相配,别有风味的特点。
凉拌树花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