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福寿螺,无福无寿,千万别吃

发布时间:2024/11/1 12:56:36   

最近,你是否发现溪边﹑绿道上﹑农田里,有不少粉红色的小团,这些粉色小团呈颗粒状,仔细一看却引起极度不适。

每年的5、6月份,南方不少水田、池塘边,会有不少桑葚般形状、粉红色的物体附着在杂草、作物植株或沟渠石壁上(离水面不到20厘米),那就是所谓“福寿螺”的卵块。每年3月到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月到8月是繁殖高峰期(抑制福寿螺大量繁殖的关键期)。

福寿螺,学名为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目前福寿螺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已有广泛分布,适应性强,且仍然在不断北移。

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极强,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大大侵占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危害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另外,福寿螺身上普遍携带着寄生虫,人们在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时,极易染上线虫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差异,记住这四点:黄、脆、扁、大,很容易分辨出来。

具体的福寿螺防控策略如下:

(1)清洁稻田,除杂草,整治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并进行翻耕晒田和环沟清淤,并配合泼洒生石灰。

(2)在稻田或者养殖池塘的各进出水口设置拦截网,可防止福寿螺进入。

(3)在繁殖旺季,进行卵块的人工摘除,阻挡卵块孵化(成螺主要生活在水中,且较为分散,难以消杀)。

(4)在福寿螺密集的地方,可进行人工捕螺并集中烧毁(成本较高)。五者,利用福寿螺将卵产在水边支撑物上的习性,引诱福寿螺在人工扦插的竹片上产卵,适时收集卵块而烧毁。六者,有关部门加强水生植物引种检疫,防止因水生植物引进而助力福寿螺扩散。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1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