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俗语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为何黄鳝

发布时间:2025/4/10 13:14:10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这句农村俗语,两种不能吃的东西,还带有一定的民间文化色彩。但总的来说这句俗语是不太准确的,现实生活中,一部分黄鳝头是可以吃的,一些田螺尾也有人吃。黄鳝不吃头南方农村有一道黄鳝美食,名叫“盘龙”,就是炒小黄鳝时,让每一条黄鳝盘成一个圆圈。这可是一整条的黄鳝,自然也就包括了黄鳝的头。吃这道菜时,不喜欢吃黄鳝头的人,就把黄鳝头去掉,喜欢吃的一整条都吃进了肚子里。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到水沟、稻谷时挖泥鳅,说是挖泥鳅,实际上泥鳅、黄鳝、小鱼一起抓。拿回家里,用清水冲几遍,放到锅子里,把锅盖一盖,稍加把火,把它们闷在里面,然后去火,就行了。如果抓得泥鳅、黄鳝、小鱼较多,一餐吃不了那么多,可拿出一部来熏干的,剩下用油煎一下,放水、作料,煮熟就是一道香喷喷美味。黄鳝头自然不要去掉,一锅炖。出锅后,喜欢吃黄鳝头人,吃进肚子里,不喜欢吃的人,扔掉就是了。不过,这都是一些中小的黄鳝,吃不吃黄鳝头,那纯粹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抓大条的黄鳝,一般就要到水塘里,用铁丝钩放蚯蚓钓,或者把蚯蚓放在专门用来捕黄鳝的竹锁(一种竹篓子),傍晚时放在水塘里,清早收起,每每收获不少。那都是比较大的黄鳝,一条有二三两,更大的有半斤。这种黄鳝处理起来比小黄鳝麻烦得多。首先要用南瓜叶子,或冬瓜叶子把黄鳝表面的黏液去掉,其中还有寄生在黄鳝身上的小生物,农村叫黄鳝虱子。然后剖开,去内脏、去骨,去头后,这些都不要,扔掉。再用黄瓜、紫苏炖汤,也是一道美味。传说,大而老的黄鳝头上有一个“王”,不能吃。在旧时社会,吃“王”字是触犯皇帝,是对君不忠,会招来杀身之祸,请敢吃?事实上,我从未看到黄鳝头上有“王”字。问过其他人,同样没有看到过。看来这种说法是一种假托,实际上,头和骨头是一样的,越大越老的黄鳝,头全是骨头,吃起来没有味道,而内脏,人们嫌其太脏兮兮。因此,黄鳝身体的这三种东西都扔掉了。这就是“黄鳝不吃头”的部分理由,但并不是所有黄鳝的头都不能吃。黄鳝越大越老其头里的骨头就越硬,越没味,而黄鳝越小其头里的骨头就越软,有的黄鳝头吃起来连骨头的感觉都没有。现在有的人说黄鳝头有毒,或其他东西,这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是人们的一种饮食习惯而已。田螺不吃尾“田螺不吃尾”的说法也不全对,只能说在一般情况下,农村人是不吃田螺尾的。那“一般情况下”是什么情况呢?农村把田螺捡回来后,一般用锅把田螺煮死,然后挑出里面的肉,只要前面的,后面的不要,连壳一起扔掉。有一些人家嫌田螺脏的话,用清水喂养几天,尾部照样不能要。按农村的传统说法,田螺尾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鲜美,农村有一些人就有吃田螺尾的嗜好,喜欢吃这一口。农村把田螺尾称为田螺肠子。想吃田螺尾,田螺用清水喂养三五天是远远不够,至少要喂养半个月以上,有的要喂养一个来月,等到田螺肠子内的东西全部排空后,就可以吃了。喂养田螺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一天换两次清水。过去农村大多没有自来水,家里的水都是用水桶到水井里挑,费力费时间。即使有一些男人不怕麻烦,女主人也不肯让他们把田螺放在家中喂养这么久。原因是我国古代有一个民间故事,叫《田螺姑娘》,说田螺是神女,田螺放在家里喂养久了,会像传说中的那样,变成姑娘。家庭主妇妇自然很忌讳这种事,不会把田螺放在家里喂养很久,一般喂养几天就煮了。这样田螺的尾还很脏,当然不能要,也不敢吃。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地方的人家里是吃全田螺的,方法是一样,喂养半个月以上再吃,包括一些饭馆也是这样。一些人其实还是吃过田螺尾的,只是不太了解而已。因为做好的田螺菜肴,田螺的尾壳一般要去掉,人们就认为把田螺的尾去掉了。事实上,这是一种田螺的烹饪方法,不去掉尾壳,就只能吃到前面的一段,后面一段很难挑出来,去尾壳并没有把壳内的尾去掉,而是便于吃田螺时,把壳内的尾一起挑出来吃。因此,过去的农村人不吃田螺尾,一是一些人不想喂养得太久,嫌麻烦二是一些人认为田螺尾不干净,不敢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2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