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谁说家门口赚不到钱柳州小伙靠日销80

发布时间:2023/3/6 19:55:45   

*本文中采访数据出自广西卫视和中国新闻网的相关报道,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等信息出自柳州市商务局、柳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等公开政策文件。

“小米粉,大经济”:7.5元的预包装螺蛳粉,如何撬动已超过30亿元的上下游产业链?

01

有许多人觉得我们现在才进入螺蛳粉市场太晚,其实不然——

今年3月26日,柳州市商务局刚刚与阿里巴巴签订协议,阿里巴巴将启用集团的庞大宣传和用户数据资源,在“淘宝吃货”、天猫、聚划算等频道向外推广螺蛳粉产品,树立螺蛳粉品牌形象,助力柳州孵化一条完备的螺蛳粉产业线,最终达成年的“双百亿”目标:

即到了年底,柳州市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实现亿元,而配套和衍生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将实现亿元的宏大目标。

柳州螺蛳粉现在成为“第一网红”食品的地位,还得归功于柳州市领导的超前规划和大力推广。

怪不得小编现在看到淘宝主播都喜欢嗦粉,好像不嗦一碗粉都不好意思自称“潮人”、“吃播”、“网红”。

那么,螺蛳粉产业的上、中、下游分别包括哪些呢?

本图来自前瞻经济学人对外公开的-预包

事实上,随着螺蛳粉在网络上的“蹿红”,原本多由本地供应的原材料不得不向外地求购”,拉高原料成本的同时,也无法保证原料安全和口感。

只有把“原产地”握在手中才有底气!

柳州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从18年8月设立第一批10个螺蛳粉原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以来,现已初见成效。

跟双百计划同步,柳州市政府计划到年,年产值亿元的预包装螺蛳粉里的大宗原材料,基本都让柳州实现“原产地”直供,也就是自给自足。

02

柳州这个城市,几乎是依靠袋装“螺蛳粉”这一神奇的美味,才在全世界打开了知名度。

18年,螺蛳粉日产量超过万袋。全年袋装螺蛳粉线上销售万袋,在全国特色零食中位列第一,全年线上、线下销售额接近45亿元。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螺蛳粉的“爆红”是个促进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机会。

这个机会,先是被部分先行的预包装螺蛳粉厂家,和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看到了,现正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向未来的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

以上4张图来自CCTV-4《国宝档案》:八桂重工特集,主要讲述了解放前的柳州重工业发展史,柳州的工人和技术专家,只用了2年就先后制造出了“木炭汽车”和“战斗机”。

其中战斗机仅在两广地区的昆仑关战役和广州保卫战中,就歼灭日军数千人,摧毁敌人坦克、战机数百,这放映了当时柳州全国领先的工业制造技术。

作为曾经的“抗战大后方”,柳州曾经汇集了一大票来自全国各地、甚至美国、苏联的工业和农业专家,因此本市重工业和农业基础较好。

文革结束后,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周边地市的人来市里工厂打工,螺蛳粉据说就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工人电影院的后街夜市里兴起的。

作为以汽车、钢铁、工程机械为支柱产业的传统工业城市,柳州在过去对广西,甚至整个西南地区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李宗仁下令生产“木炭汽车”

但自从16年中央开始提倡“供给侧改革”后,要消除重工业的污染,打造“山清水秀地干净”的柳州,就再不能走之前那条老路;在1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郑俊康书记第一次将螺蛳粉与“供给侧改革”联系在一起,讨论柳州工业的转型之路。

只有通过淘汰污染大、产能低的落后产业,将资源集中在新兴的创新型领域,才能建立柳州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03

柳州市政府设立的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主要集中在柳南区太阳村、柳城县、柳江区、融水镇、融安县这几个地方,这些都是预包装螺蛳粉的上游生产基地。

柳州市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是“一、二、三产相融合”的思路:促进工业向农业、服务业方向延伸,服务业向农业、工业渗透,逐渐把“重工业”转为跟农业、服务业(一产、三产)相结合的“轻工业”。

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的设立,完全遵照了改革的思路。

柳州市柳城区风景

30亿年产值的螺蛳粉,原材料占比约20~30%,能够带动农民每年增收6~9亿元,未来也将成为柳州市民文化、休闲生活的新去处。

1、酸笋

螺蛳粉的“臭”主要来自于酸笋,它是螺蛳粉的“魂”。

酸笋本身就对原材料要求较高,只能用大头甜笋和自然的山泉水来腌制,才能又酸又脆;但如果换做水龙头的自来水腌制,则笋子会发臭,无法成品。

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阿亮”酸笋加工厂的老板叶亚亮表示:以前一年才加工几千斤酸笋还发愁销路,现在每天进货-斤大头笋,年产几十万斤还供不应求,价格更是5年前的3倍!因为需求旺盛、人手不足,“阿亮”成立了酸笋合作社,大力召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来种大头笋。

合作社成员之一,村民陆福来表示:去年他的10亩竹林收入3万元,今年又多种了10亩,产量-斤/亩来算,收入至少翻倍,他还特意买了辆三轮车来拉竹笋。因为“阿亮”合作社包收包销,所以他种得很放心,去年,光是依靠酸笋种植这一项,他就脱了贫。

按照80~万袋/天的销量计算,则厂家至少需要8~12万斤酸笋,目前这个供应量还有很大的缺口。30亿年产值的螺蛳粉,原材料占比约20~30%,能够带动农民增收6~9亿元。

古仁村的村主任叶新明表示:大头笋种植区域逐年递增,从15年的亩,发展到17年亩,16-17这两年,原本的户贫困户中,已有户因为种植竹笋而脱贫。

预包装螺蛳粉产业带动大批村民脱贫致富,说明柳州市政府的规划是极有预见性和群众基础的,之前做了充分、有效的调研。

04

2、螺蛳

按照一袋螺蛳粉需要50g螺肉计算,80~万袋/日的销售量就需要农民每天供应40~60吨的螺肉,这坏不算因为各种原因损耗的。

●19年3月,柳州市统一规划打造的落户山湾村。

覃立州,这位柳南区太阳村镇山湾村的90后年轻小伙,因为听说市政府要在自家村子里打造螺蛳粉材料示范基地,收入也不错,于是在今年辞去外卖小哥的工作,专心在家养螺。

螺蛳产量约1斤/亩,按照5元/斤的收货价计算,覃立州家里的百亩螺田收入有望超过70万元。

山湾村里,像他一样参与合作社养螺的村民已超过60户,基本实现了村民“家门口赚钱”的愿望。

●柳州市太平镇黄宜村,是柳州市第一个“稻田养螺”示范基地。

村民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在水稻地里同时养殖螺蛳,既保护了生态,又能让水稻和螺蛳两种生物“互助生长”,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单独养螺每亩可产~0公斤,水稻套养田螺每亩可产公斤,虽然产量稍有减少,但在不占用额外耕地的前提下,农户能实现“双份收入”。

05

3、大米、豆角、木耳、辣椒

作为螺蛳粉入味的“关键”,弹糯的柳州干米粉也是一绝,经过特殊处理后放置一段时间,让新米变成陈米,失去了油质和胶质的米粉反而更加香软弹滑、久煮不烂。

目前的柳州市政府认证的大米基地有柳城古砦乡、柳江成团镇、鹿寨中渡镇这三处,18年种植了2万亩,预计到年,大米种植规模将达到8万亩。

为了充分利用大棚,基地实行叶菜和豆角交叉种植。3月-6月份种植一季豆角,每亩每年可产斤;7月-8月种植叶菜类植物,如菜花、菜心等,每亩每年可产斤左右。9月-11月再种植豆角。

除此之外的配菜,本文就不赘述了。

由市政府牵头,各大螺蛳粉原材料种植基地提供的配料,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柳州市政府下的这盘棋,还真的挺大的。

但不管是田间地头的农民、工厂的工人、各个螺蛳粉品牌经销商、电商从业人员都应该感谢市政府领导的深谋远虑,以及柳州市商务局、柳州市电商协会等各级事业单位的配合协作。

06

最后,简单讲讲螺蛳粉生产链下游的电商和实体店产业。

柳州市柳江区基隆村,是广西的第一个“淘宝村”。

根据柳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吴述凤的统计:14年时,基隆村的网店不超过3家,现已发展到1.2万多家,其中专门售卖螺蛳粉的店家共有47个。

“淘宝村”的繁荣,跟预装螺蛳粉销售额在短短3年跃升到30亿元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电商生意做得一片红火,也让周边区县,甚至省外的一些人才愿意来到基隆村,从事电商相关的职业。

跟“柳州三体”建立了较好合作关系的螺状元螺蛳粉,他们的新媒体部负责人,也是在杭州打拼多年回柳,撑起了视频直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