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第一时间,《人物》送出12份私人珍藏和12份私人祝福。
从主编到我们的特约作者,送出祝福的12个人都在过去的一年,通过《人物》公号陪伴过你,如果你喜欢他们的推荐或故事,后台回复相对应的数字,即可收到TA的祝福。
这份新年礼物,是个人的,特别的,值得回味的。希望它让你在彷徨、难过,亦或开心、幸福的时刻,带给你陪伴的力量和最真诚的支持。
,我们依旧孜孜不倦,不紧不慢。
1
一本书——《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来自《人物》主编张寒的私人推荐一个精力极端旺盛
连春节假期都在公司写稿
因为徒手把“大师”拉下神坛
被“大师”诅咒
却活得愈发精彩的“胸大有脑”女主编
代表作《隐秘“大师”王林的金钱王国》
《赵作海:被翻转的人生》
如果你喜欢她的分享
或许会想看看她给你们的新年祝福
后台回复数字“1”吧!!!
到了我这个年纪,回想自己的Top1是件困难的事情。遗忘越来越多的发生,曾经很多人生的地标式引领被记忆强拆了。
就好像贾宝玉无法理解贾母为什么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年轻时候的我一定难以想象现在的我已经喜好迥异。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人会逐渐同他的遭遇混为一体,从长远来说,人也就是他的处境。我们都是被时间打造的人。在锻造过程中,我们会丢弃,遗忘,反悔或者坚持。
推荐一本去年经常翻看的一本书吧,不是Top1,但确实在某个时刻触动我。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作者是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还记得里面介绍她的一句话,「在自己八十一岁的一生中,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有十九年是当代最伟大俄国诗人奥西普曼德施塔姆的妻子,有四十二年是他的遗孀」。
越来越喜欢读回忆录,真实的细节蜂拥而来,然后才知道那段历史的血肉。
触动我的是有一段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娜杰日达不止一次的建议丈夫一起自杀。曼德施塔姆用一个理由劝服了她,「你为什么就认定你必须幸福呢?」他从不寻求不幸,但也从不寄希望于所谓的幸福。对他来说,这两个范畴不存在。
当丈夫去世,「当我孤身一人留在世上时,支撑我活下去的始终是奥·曼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就认定你必须幸福呢?』还有大司祭阿瓦达库的一句话。当他那位精疲力竭的妻子问他,『我们还要走多久啊,大司祭?』『一直走到坟墓,夫人』丈夫回答,于是,妻子又站起身来,继续赶路。」
不再年轻的标志,就是经常会在某个瞬间觉得,人生真苦。其实,也许只是你提前透支了人生的快乐,现在需要做的,是走下去。
2
一套书——《那不勒斯四部曲》
来自《人物》执行主编的赵涵漠私人推荐一个此生最遗憾没能当个理论物理学家
因为不爱跟人讲话
而享受在家自个倒腾的劳模编辑
代表作《地下室里的沈文裕》
《一个可能伟大的中国导演》
如果你喜欢她的分享
或许会想看看她给你们的新年祝福
后台回复数字“2”吧!!!
本打算将《那不勒斯四部曲》作为旧一年的top1推荐。
我曾经在那不勒斯和它附近的岛屿短暂地停留过,但四部曲看上去几乎和地点毫无关系——当然,故事发生在那不勒斯某一个破败的街区,但你大概不会从小说中获得异域感。正如当第一部描写两个女主角在童年的友谊与战争时,我并没有感到未满10岁的孩童的嫉妒、恐惧,与已经超过30岁的我之间有什么不同。
读这几本小说时,我正处在焦躁与慌乱之中,具体来说,我意识到自己正陷于停滞——总有某一个时刻,你会彻底认清自己的一生将琐碎于日常生活。因而“那不勒斯”带来的震撼更加强烈。我在读书笔记里写道:从未发觉在女性的友谊中有如此令人激动人心的主题。又写: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戏剧冲突,放在真实生活中都是细碎的平庸的枝节,在小说里却展示出惊人的魅力。
如果你真的去读,就会感到一个人不断向内开掘,可以达到怎样的纵深(甚至广度)。
前些天,我与记者一起去采访作家梁鸿。我们意外地聊到了树,先是聊她书房窗户面对着的槐树,接着又聊到她18岁做乡村教师时宿舍外的杨树。那时她独自居住,每天记录杨树发芽、抽枝、叶片颜色渐变,这些自然笔记后来累积到6万字。听作家描述自己曾经用两年时间观察的树,那真是整场采访的高光时刻。也正是在那时,与读「那不勒斯」的感受一样,我几乎是突然意识到,并没有所谓的「日常生活」,几乎每一刻每一地都是高度戏剧化的。
在新一年,如果非要给出一个top1的话,也许就是生活本身吧——看起来那样乏味憔悴的生活。然后,珍重来自生活的馈赠。
3
与年轻人分享的故事——重新认识自己
来自《人物》副主编金焰的私人推荐一个对自我认知严重不足的“老编辑”
明明又瘦又美却还要减肥
所有记者都喜欢她
作为一个天蝎座,双胞胎妈妈
她完美的展示了自己对人生的游刃有余
代表作《那些变成石头的肺》
《一个拒绝道路的村庄》
如果你喜欢她的分享
或许会想看看她给你们的新年祝福
后台回复数字“3”吧!!!
很多年以前,我曾有过一次到云南一个村庄的采访经历。那是云南兰坪一个叫玉狮场的小村子,村里来户人家,几乎全是普米族。需要步行整整一个上午,才能到达这座半山坡上的小山村。它看起来像是停留在上世纪30年代,有着古旧的木头房屋、曾为茶马古道一部分的乡间石板路和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因为普米族相信「有森林的地方就有龙」,村民宁愿忍受极度的不便和贫穷,也拒绝修路——如果公路修通了,外来人就一定会来砍伐他们的原始森林。
这原本是一个不算新鲜的故事题材,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情节冲突,但这么多年过去,它却成了我最常回忆起的一次采访。如果一定要找到这个叫玉狮场的小村庄有什么特殊的话,似乎只能说,它是我去过的最穷、离城市文明最远的地方。而在这个地方,我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住在村主任家里。第一顿饭,女主人用现杀的母鸡招待我们。用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是普米人的传统,而他们自己每天的食物据说只有土豆。饭桌摆在他家小院里,也许因为肉味儿在这里实在稀缺,一只苍蝇啪嗒一下掉进了一大盆冒着热腾腾香气的鸡肉里。当时20多岁的我一声惊叫,指着肉盆向众人发出警告——「有苍蝇掉进去了!」没想到的是,除了和我一起来采访的两个记者,其他人就像没听到一样。我强忍恶心,默默地看着别人吃完了这顿饭。
终于熬到晚饭,饥肠辘辘的我本以为终于可以正常地吃顿饭了,没想到那盆曾掉落了苍蝇的鸡肉又作为唯一的菜端了上来。更神奇的是,这次又有两个苍蝇掉了进去。我终于明白在当地这可能并非偶然,难怪其他人会像没看见一样呢。同行的两名男记者已经抵挡不住饥饿,接受了那盘苍蝇鸡肉大餐。我低头扒着碗里的米饭,做着最后的抵抗。而当第二天中午,同样一盆鸡肉第三次端上桌时,我也终于缴械投降。
在玉狮场采访5天,因为没有自来水,我们没刷过牙、洗过脸,更没有洗手间,熬过最初两天后,却也并没觉得太多不便,反倒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单轻松。采访结束,我们离开玉狮场返回县城最好的酒店。等待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看到酒店大堂漂亮的浅色真皮沙发,3个来自北京的记者似乎本能地觉得自己并不属于那里,而是不约而同地盘腿坐到酒店门口的台阶上休息,就像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很多农民工一模一样。
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抛开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真的没有什么不同。这种觉知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宝贵的收获,也是随着年龄渐长,我成了编辑部几乎最老的编辑之后,可以最不害臊地以一个前辈的姿态,与年轻人分享的故事。
4
一个NBA球员——泰伦卢
来自《人物》主笔谢梦遥的私人推荐一个喜欢给自己立flag
想有自己的粉丝群却不敢说
因为名字太令人遐想
没见面前总被当作女生的光头男记者
他在写特稿这件事上,真的非常努力
代表作《比海更深》《犹在虎口》
如果你喜欢他的分享
或许会想看看他给你们的新年祝福
后台回复数字“4”吧!!!
我想到的一个名字是泰伦卢。
卢从来只是角色球员,早早退役,年NBA总决赛,艾佛森在他面前投中制胜一球,并从摔倒在地的他身上跨过。他脸上呈现的是一种木然甚至可能是过度惊惶的神色。那一幕成就艾佛森的经典镜头,而卢永远是那个被耻笑的人。出于一种含混了同情、自我认同、自伤自怜的复杂情绪,我一直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