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赣南一带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展很快,红军队伍不断壮大,各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红军扩编比较快,军事人才缺乏,加上反“围剿”作战的残酷,一般几场胜仗打下来,要是头脑灵活、办事麻利,打仗勇敢的人容易得到火线提拔,甚至是越级提拔,连升两级的也不鲜见,毕竟人家有打胜仗的作战经验,要是按时间跨度来说,一般当红军一年晋升一级是最正常不过,比如参军第一年普通一个兵,第二年当班长、第三年升排长,可以算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当然,这并不是普遍性,也有特例,有一个人当红军三年,竟然还是普通一个兵的,此人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开国少将丁盛。年初,17岁的丁盛参加红军,他的特点是人机灵,跑得快,先后担任过通信员,打旗官,打仗勇敢,那时候有人就叫他“丁大胆”,尽管如此,他参加红军三年来一直到年,却依然是普通一个兵。大家可能会问,从年到年,对于赣南一带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来说,历经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作战,正是红军最缺乏人才的时候,为什么他没有得到提拔呢?原因是他没有文化,从来没有进过学校门,一个字也不认识,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原来,丁盛出生在江西于都罗江上溪排村,他的家乡偏僻荒凉,农民深受地主剥削,年幼之时,家境十分贫穷,几乎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小小年纪的他尝尽辛酸,放牛种田,砍柴挑水,艰难地谋求着生存,一天书也没有读过,直到红军来到他的老家,他便毅然地带领村里的六个小伙伴一起参加了红军,在红军队伍中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勇敢出击,冲锋在前,赢得了上级的赞许。但每当提起要提拔他的时候,上级领导直摇头,称他是二眼一摸黑的文盲。丁盛故里的河俗话说,蛇有蛇路,鳝有鳝路,蛤蟆没路,一跳一步。正当丁盛自己觉得没有文化,困扰着在红军队伍中晋升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年第四次反“围剿”时,丁盛跟随着红军总部的队伍,驻扎在江西乐安一个名谷岗村的地方,村子距离乐安县城21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窝村子,当时有五十多户人家,这一天,上午九点多钟,村子里来了六架敌人的飞机,谷岗村的南面山上驻扎的是红军的警卫连、防空连和无线电台,司号员也在山头,东面的山头上驻扎有机枪连、飞机来的时候机枪连对空射击。村子的东面和南面有条河,当时是春天雨季河水很急,那天轰炸机来的时候,司号员开始吹警报号,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防空经验,也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乱跑。随后见敌人的飞机开始投弹,此时,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迅速在组织队伍隐蔽,他大声地对同志们说:“卧倒,快卧倒”,当他转身隐蔽时,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了,他不幸被击中腹部中弹,倒在血泊之中。王稼祥负伤后,红军总卫生部领导赶紧前来救护,通过检查发现他的腹部有多块炸弹碎片,他忍着剧痛,让电动磁铁吸出弹片,而一些留在肌肤深处的弹片仍然无法取出。上级决医院,其中,丁盛就是被派去护送的一员,他们一行人经宜黄、黄陂、小布、宁都到达瑞金,一路上走了时间大约半个月。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但是,因条件所限,手术并不成功,弹片仍然残留在腹部,让王稼祥饱受痛苦。由于此时的战事很紧,加上敌人的封锁,伤得很重王稼祥因营养跟不上,身体越来越虚弱,此时,担任着看护任务的丁盛看了之后,心里觉得非常难过,总想要是能帮助他多好呀。有一天,天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之后,山间稻田的水沟都满了,在水流湍急的水口上,一些三个手指粗的小鲫鱼会从深水里面跑出来,在这个地方上水。只要有水声的沟里,准有不少鲫鱼上水。这次,丁盛背着个小竹筐,满满当当地抓了一大筐鲫鱼,于是,他把鱼一部分用水养起来,一部分叫伙房水煮给王稼祥增加营养。对这件事情,一开始的时候,王稼祥特意问端鱼给他的伙房,这鱼是从哪里来的?有人告诉他,是丁盛从稻田水沟里捉来的野生鱼,营养可丰富了。针对此事,王稼祥特意找来丁盛,问:小老表,这个鱼是从哪儿来的?他回答:我在水沟里面捉来的。他一听十分感兴趣地问:你怎么能捉得到这种鱼呢?丁盛回答:这个很简单,我小时候每年到这个季节,都知道深水河里的鱼会上水,能抓到不少野生的鱼呢?他一听,原来这样呀,并一再叮嘱,我还以为你拿老百姓的东西呢,你千万别抓老百姓的鱼,你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丁盛响亮地回答:我知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王稼祥高举地点了点头。自此,他经常利用自己小时候抓鱼的绝技,用来给王稼祥补充营养,同时还利用时候在老家学会的在田野里,水沟里,小河中捉些泥鳅、黄鳝、田螺之类的给领导补充营养,使他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慢慢地,王稼祥的伤势一天比一天好转让,他可以坐起来了,就搬个凳子在门口坐一坐。每次看到丁盛他就很高兴,主动找他聊天,有一次,正在一旁站岗的丁盛被坐在门口的王稼祥叫过去,问他:你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啊?丁盛答道:我不知道。你怎么会不知道呢?你没有写信回去,咋不写封信问一问,时间这么久了。他红着脸回答说,没有写信呢,我不会写字,写不了信。王稼祥对他说,你这么年轻,一定要学习文化知识。丁盛说,我什么也没有呀,怎么学呢,既没有纸,也没有笔。王稼祥告诉他,这没有关系呀,可以拿下个木棍,在地下划,找个识字的人一起,就可以慢慢地学习。后来,他班里的几个人按照他说的办法,一有空闲就学习文化。后来,又安排他到公略学校去读书,就这样,丁盛从班长升任为排长,这时红军开始长征了。丁盛从识字学习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后,更是对学习充满向往,抓住机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在战争年代弥补理论知识的欠缺,从此职务晋升很快,他在队伍中的聪明、好学、果敢,深得上下左右的赞赏,打起仗来也是以勇猛著称,不管多险多难,一律长驱直入,硬打硬拼,长征途中的攻取娄山关时,已经升任连指导员的他冲在最前,得到大家好评;抗战期间,担任团政委的他因阻击敌人被誉为“守路钉”,解放战争,担任师长的丁盛在衡宝决战称为“腰斩七军”“猛虎师”的美誉。既有文化又会打仗的丁盛,后一路晋升,由于师长、军长、前线前总指挥到大军区司令员,正如他自己回忆录中说的,他参加红军并学习了文化,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因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