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百炼香螺沉水,从民族香学的角度谈谈甲香

发布时间:2022/9/17 14:29:54   
白癜风是怎么样引起的 http://pf.39.net/bdfyy/bdfzg/181001/6559327.html

甲香在国内香友圈中可谓人尽皆知,然而大家更熟悉的是它那繁杂的炮制方法,对于甲香本身的研究却不多。首先是并未明确甲香来源,其次并未明确甲香在合香中的作用,这无疑是很遗憾的。

甲香是一种世界性的香料,它在各个旧大陆文明的熏香中都有使用,所以今天,我就从民族香学的角度,带大家了解甲香这一奇特的动物香料,也通过这篇短文,领大家一窥民族香学的奥妙。

首先,纠正大家几个错误的观念。

甲香不是蝾螺的钙质螺厣,而是以香螺、骨螺类为主的角质螺厣。螺厣就是腹足类动物(螺)用于封闭螺口的开关门,我们俗称口盖,吃田螺海螺时,螺口的那一层软皮,就是角质螺厣。

钙质螺厣

角质螺厣

甲壳素作为甲香呈香成分的前体,并没有什么特殊,甲香的独特作用并不在甲壳素,当然也不在于所谓甲壳素的保水抗菌作用。

甲香在中国

甲香在中国的历史可谓久远,《太平御览》引用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记载:

“假猪螺,日南有之,厌为甲香”。

正如《唐代的外来文明》中所说,甲香是一种半进口香料,既有海外朝贡贸易所得,也有本土进贡的土产,这大概由于甲香只是海螺的厣,沿海各地均有出产,并非只出产于外邦。

我认为这种半进口属性可能也掩盖了中国使用甲香真正的起源。由于多个文明早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大量使用甲香,有诸多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据,中国汉朝始有甲香的记载,很大可能性是甲香从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产生了本土替代品,而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甲香最初的进口来历。

当然也有可能中国使用甲香是独立起源,毕竟中国先民很早就发现骨螺可以把布料染成紫色,《韩非子》中就记载了齐王好紫服的故事,齐王喜欢的紫色衣服,就是用骨螺的腮下腺分泌物染成,但是骨螺紫的特点就是比较臭,所以齐王才会找借口“吾甚恶紫之臭”。中国先民可能正是在制作染料的过程中独立发现了甲香,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文献记载和出土证据证明这一点,这两种说法都无法证伪。

目前唯一还在进行骨螺紫生产的墨西哥渔民

万震在《南州异物志》记载:

“甲香大者如瓯,面前一边直搀,长数寸,围壳岨峿有刺,其厣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

从万震的记载来看,并不能确定甲香的物种,但可以得到“大者如瓯、壳有刺、独烧则臭”等特征。而蝾螺科物种都是钙质螺厣,也就是碳酸钙,烧起来不会有啥臭味。

对于甲香的描述,最详细莫过于宋朝的《证类本草》:

“甲香味咸,平,无毒。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生南海。唐本注云:蠡大如小拳,青黄色,长四五寸,取烧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啖,亦无损益。图经曰:甲香,生南海,今岭外、闽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海蠡音螺之掩也……今医家稀用,但合香家所须。用时先以酒煮去腥及涎,云可聚香,使不散也……广州记云:南人常食,若龟鳖之类。又有小甲香,若螺子状……衍义曰:甲香,善能管香烟,与沉、檀、龙、麝用之,甚佳。”

并且怕后人不认识,还贴心的附上了甲香绘图。明朝则根据《证类本草》所做的《金石昆虫草木状》更细致的描绘了甲香的形象,从这些记述和图画来看,甲香无疑是蛾螺科香螺或者骨螺科某些物种的角质螺厣。

同样是宋朝的《香谱》、《陈氏香谱》两书中,共有67个使用甲香的香方,用量都很少。甲香最知名的方子莫过于甲煎,制作方法在《千金方》中完整的记录下来,其中一法为:

“沉香、甲香、丁香、麝香、檀香、苏合香、薰陆香、零陵香、白胶香、藿香、甘松香、泽兰上十二味各六两,胡麻油五升,先煎油令熟,乃下白胶、藿香、甘松、泽兰,少时下火,绵滤纳瓷瓶中,余八种香捣作末,以蜜和,勿过湿,纳着一小瓷瓶中令满,以绵幕口,竹十字络之。以小瓶覆大瓶上,两口相合,密泥泥之。乃掘地埋油瓶,令口与地平,乃聚干牛粪烧之,七日七夜不须急,满十二日烧之弥佳,待冷出之即成。其瓶并须熟泥匀浓一寸,曝干,乃可用”

从其中各种昂贵香料的用量来看,确实是无比奢侈,而隋炀帝为了助兴,一夜之间烧掉了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余石,难怪会留下千古骂名了。

古人对于甲香的使用也有自己的心得,《证类本草》中就引用《本草图经》的说法“甲香……云可聚香,使不散也”,认为甲香有定香的作用。《香乘》中记载“合香偶无甲香,则以鲎壳代之,其势力与甲香均,尾尤好”,认为可以用鲎的壳代替甲香,鲎尾尤其适合。与角质螺厣一样,鲎壳也是一种角质,燃烧的味道与甲香十分类似。

炮制是各个地区使用甲香时都要强调的工序,这其中又以中国的炮制方法最复杂考究,还是以《证类本草》举例,其中记载:

“传信方载其法云:每甲香一斤,以泔一斗半,于铛中以微火煮经一复时,即换新泔,又经三换即滤出,众手刮去香上恶物讫,用白蜜三合,水一斗,又煻火煮一复时,水干,又以蜜三合,水一斗,再煮都三复时,以香烂止,炭火热烧地,洒清酒令润,铺香于其上,以新瓷瓶盖合密,埿一复时,待香冷硬,即臼中用木杵捣,令烂,以沉香三两,麝香一分和合,略捣,令相乱,入即香成,以磁瓶贮之,更能埋之,经久方烧尤佳。凡烧此香,须用大火炉,多著热灰及刚炭,至合翻时,又须换火,猛烧令尽讫,去之,炉旁著火,暖水即香不散。甲香须用台州小者佳。此法出于刘兖奉礼也。

雷公云:凡使,须用生茅香、皂角二味煮半日,却,漉出,于石臼中捣,用马尾筛筛过用之。

经验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黄土泥水煮一日,以温水浴过;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根据前浴过;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过;曝乾任用。”

第一种方法极其繁琐,耗时耗力,若真是照搬此法,炮制甲香的花费可比甲香本身昂贵多了,不过此法本身就是一个香方,只是甲香比例极高,又直接置炭上猛烧,香味现代人恐难接受,古今香气审美差异可见一斑。

《香乘》中也记载了多个炮制甲香的方法,比如:

“甲香如龙耳者好,自余小者次也。取一二两,先用炭汁一碗煮尽,后用泥水煮,方同好酒一盏煮尽,入蜜半匙,炒如金色。

黄泥水煮令透明,逐片净洗,焙干。

炭不煮两日,净洗,以蜜汤煮干。

甲香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煮煎至赤沫颜沸,令尽泔清为度,入好酒一盏,同煎良久,取出,用火炮色赤;更以好酒一盏泼地,安香于泼地上,盆盖一宿,取出用之。

甲香以浆水泥一块同浸三日,取出候干,刷去泥,更入浆水一碗煮干为度,入好酒一盏煮干,于银器内炒,令黄色。

甲香以及煮去膜,好酒煮干。

甲香磨去龃龉,以胡麻膏熬之,色正黄,则用蜜汤洗净。”

这些方法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主要目的也都是为了清除甲香表面的腐肉等附着物和海腥味。

《香乘》中有些使用甲香的方子也交代了甲香的炮制法,比如梅花香中:

“玄参四两、甘松四两、麝香少许、甲香三钱,先以泥浆慢煮,次用蜜制,右为细末,炼蜜丸,如常法爇之。”

黄庭坚的“百炼香螺沉水,宝薰近出江南”也描述了甲香炮制方法的繁杂。

甲香在西藏

我国西藏由于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使用甲香的风格也深受印度影响,藏语称甲香为南格,其实就是源自梵语的Nakha,当地同样使用角质螺厣,并且是相当贵重的藏香原料。

而西藏的甲香炮制方法,也受到了印度的影响。煮沸酥油去沫,并投入南格,炸至色黄疏松,捞出投入冷酒中,晾干后同好酒一盏细细研磨,直至研磨成乳白色,用绸布过滤取汁,方可使用。甲香磨成细粉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它强烈的味道,如在香中分散不均,就会造成香味不协调。

甲香在日本

日本香道深受中国香文化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就携带了甲香,日本人也是由此第一次接触到它,随着中国香文化式微,日本保留了使用角质螺厣制香的传统,而中国则慢慢使用了蝾螺。日本炼香大多以沉香、丁香、甲香打底,辅以熏陆、白檀、麝香等等香料的细微差别组方,用生蜜(传统用甘葛,也就是爬山虎熬制的糖浆)、梅醋、清酒、碳粉做助剂。玩来玩去就这几样,实在不如中国香丰富有意思。

由于日本炼香多用隔火、空熏,温度较低,其中甲香比例是比较高的。日本使用甲香同样需要炮制,《薰集类抄》中便记录了“劉夢得(刘禹锡)練甲香法”,也就是前文《证类本草》中的“传信方法”。

前几年日本甲香还不远万里,回传中国,价格自然高昂,其实也就是印度进口的螺厣,大可不必花这冤枉钱。只是几个老香铺所用甲香并不相同,比如山田松香木店就使用的千手螺厣,松荣堂使用的香螺厣。

山田松香木店甲香

松荣堂甲香

甲香在印度

甲香在印地语中被称为(Nakha),由于印度人历史观念淡漠,我们只能大概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在一本医学著作中发现了甲香的记载。到公元六世纪时,伐罗诃密希罗撰写的几个甲香香方被保存下来,并且详细描述了甲香的形态和用途。

十二世纪时,孟加拉地区的尼斯克拉卡拉在《拉那帕巴》中引用多位同时代学者(芳香业权威人士)的芳香著作,他写到:

“芳香从业者应该知道甲香有五个品种,有些看起来像枣花,有些看起来像莲花花瓣,有些有马蹄的形状,也有的和象耳一样,还有猪耳形状的,所以甲香被认为有五种。我们应当用象耳和马蹄形状的甲香来制作香水(香油、香膏),用莲花花瓣和枣花形状的来做熏香,猪耳形状的不可使用。”

无独有偶,中国的《香乘》中也认为“甲香如龙耳者好”,龙耳的形状与莲花花瓣颇为相似。

接下来,尼斯克拉卡拉继续引用了上述学者的看法,描述一千多年前,印度人民如何炮制甲香:

“香水原料的净化当然必须进行,否则就会(对香水)产生厌恶,正如普特维西姆哈所说的:未经净化,物质就会产生厌恶。”

“巴瓦戴瓦说:甲香需要在地上淋三天牛尿,从地上移开后,应该用酸米汤煮它。去除杂质后,和余甘子、木香一起碾碎。然后,当被太阳光加热时,再与藏红花和檀香一起粉碎,之后,让一位调香师将它和蜂蜜一起煮。然后和五种香料一起捣碎,用花朵来装饰(吸收花朵的香味),经过这样制作,甲香得到了很大的净化。”

可以看出,炮制过程与中国古代炮制方法大同小异,甚至都用到了酸米汤和蜂蜜。古代印度人还认为甲香具有催情的功效,尤其是它被用于香水时,他们认为甲香颇具魅力,并称呼甲香为“妓女”。

18世纪时,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乔治·埃弗哈德斯到访印度,描述了他看到的甲香,他说:

“甲香气味本身不是很令人愉快,但当与其他熏香混合时,给人一种男子汉的力量和持久性;因为大多数熏香是由木头、树脂和树液组成的,有一种甜甜的、花一样的令人作呕的气味,人们把甲香混合在其中,以使它们厚重持久。人们可以认为这是音乐中的一种低音,单独听起来并不优美,但当它与其他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悦耳的和谐”。

这段描述非常准确,甚至也表达出了中国古人“其厣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的看法,也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解释了甲香在合香中的作用。

现代的印度制香师仍然会在传统竹签香(Agarbatti)和Dhoop香(一种比较粗不用竹签的燃香)中大量使用甲香,不过炮制方法简化了,水煮去杂质后放入酥油中炸,然后研磨成粉末使用。

印度更为稀有的芳香产品是甲香油,当地称为NakhChhoya,是将甲香放进特制的粘土干馏窑中加热,干馏出的一种甲香产品。甲香油通常用于制作Shamamaattar,这是一种混合蒸馏产生的精油混合物,在印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甲香干馏窑

Shamamaattar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加入到竹签香中增香。欧美最近几年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5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