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天敌 >> 医护人员战疫手记来自湖北抗击疫情一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
综合整理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还在继续。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疫”中,有这样一群人,每天都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奋战,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除了坚守在湖北抗击疫情一线岗位的医护人员以外,目前,全国已经有近2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逆行”向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一线医护人员是如何工作的?面对汹涌的疫情,面对亟待救助的病患,他们的内心又有哪些波澜?特殊时期,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线最真实的一幕。
“明年等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再相逢!”
医院(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叶黎文
.01.23
第20天,明天就除夕夜了。下夜班就可以回家了,一大早带着忐忑的心情去上班,路上接到闺蜜的电话,说武汉封城了,我当时反应很平淡。今天一天病号仍然很多,又有新发疑似的,轻症的建议回家隔离,医院,窗外某社区从早上开始就一直循环播放佩戴口罩等注意事项。有病号告诉我没有地方去,市长热线也打了,我也无能为力只能告知注意事项让他们再等等,过几天事情肯定会好转。下午7点的时候胡老师带来疼痛科主任代替我,让我休息一下,晚上一点钟来接班,可以休息一下了。护士长让我睡觉的时候带上口罩,也对,现在谁感染没感染不好说,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别人。
.01.24
第21天,不眠夜。一起上班的小伙伴给我屯了三盒断货药,让我记得吃,然后给了我全套支付宝五福(可爱的小伙伴)。去呼吸三给彩霞老师送东西,碰到刘主任,刘主任说你可以叫叶坚强了,小小身板。彩霞老师说今天早饭都吃完了,开心。赶紧回去睡觉,头要炸掉了。醒来医院的情况,真的是人山人海。闺蜜群里说武汉“封锁”了怕我没吃的,一人给我买了箱零食。导师打电话说要派人来支援湖北,想是郝哥哥又不想,还是平安的好,导师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想吃青岛的三文鱼,是不是为难人?
除夕夜,希望大家都能熬过这一关,平平安安。明年等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再相逢!
“我们这些奋战在临床前线的,也是通达又坚强的”
西安医院赴鄂医疗队队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明宗娟
2月2日,因为凌晨12点要接夜班,晚饭后收整好行装,便躺到床上,准备眯一会儿。一个多小时过去,翻来覆去,仍无睡意。索性拿起手机,读池莉,读方方。池莉的《霍乱之乱》像是疫情的预言,但最终的结局是战胜。方方也说,武汉最慌乱的日子已经过去,而武汉人听话又通达,幽默又坚强。我想说,我们这些奋战在临床前线的,也是通达又坚强的。
昨晚11点整从酒店出发,不到五分钟的车程,我们很快就医院。一行16人的队伍,拥在清洁区的通道里,大大限制了我们更换衣物的速度。真不敢想象,台下十分钟就能穿好的防护服,实战时竟然需要将近1个小时。
两层帽子、两层口罩、两双手套、三层鞋套、防护服、护目镜、隔离衣的标配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安全感,但也导致行动的极其不便。在密闭的空间里,顷刻之间就会感到呼吸困难,甚至头晕、头痛、恶心、心慌,像要窒息一样。不停练习深呼吸,憋气的感觉似乎逐渐适应,但鼻根不堪受压,很快就出现了疼痛。皮肤娇嫩的耳根,也阵阵灼痛。偶尔面部、鼻子或者脖颈出现莫名的搔痒,却无法随意地挠抓,只能强忍着,让人痛苦不堪。
护目镜容易起雾,大部分队友还戴着眼镜,一层雾气再加一层雾气的氤氲,只能雾里看花。为了找出最佳的视角,我们一个个歪头斜脑,皱眉瞪眼,尝试着透过那小部分被水汽豁免的镜片,看清眼前的世界,眼前的战场。
交接完查房,我们要尽快熟悉His系统,了解监护室里外所有患者的病情及诊治方案,查看呼吸机的模式及参数,必要时作以调整。监护室外的病人大多已经休息,也有几个还在发热,还有血压高、血糖高的需要临时处理。有一个中年男性,病情已经稳定,却不停诉说睡不着,睡不着不是因为身体不适,而是心里难受。为何难受呢?我想隔离病房的诊治并未让他感到恐慌,层层包裹的我们也不会让他害怕,反而有亲切的关怀给了他温暖,但人到中年的身份让他辗转反侧。他是病人,也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
平日工作里处理惯了普通病房,进到监护室,真的是压抑难受。这些病人饱受疾病的折磨,监护仪不同节奏的心跳声,嘀嘀嘟嘟的报警声,从来不会消停,痛苦的呻吟也是此起彼伏。百步的空间,来回穿梭,很快就热出汗来。一名55岁的大叔,呼吸困难尤为显著,各项生命体征都频繁报警。反复调整呼吸机参数,追加各种药物处理,直到最后胸外按压、应用强心剂,持续的心肺复苏仍未能从死神边上把他拉回来……
埋头补抢救记录的时候,几滴水珠掉落在键盘上,分不清是镜片的水汽,还是额头的汗珠,抑或分明就是眼里的泪水……
从监护室出来,模糊的视野里,瞥见了护士台上的一株水仙。连日的忙碌,让人无暇给它照料,花盆里的水几进干涸,水仙的茎叶也显出枯黄,多半儿耷拉着,甚至打折了,憔悴得跟通宵达旦的我们一样。但让人慰籍的是,在这凛冽的寒冬,在这无人顾及的环境,它却百毒不侵,开出了洁白无瑕的花朵,并且还有很多花骨朵儿蓄势而发含苞待放。
都说水仙花寓意吉祥,那么顽强的凌波仙子啊,你快快振作起来,保佑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好吗?
“到达武汉后,我的睡眠时间已经碎片化。”
上海交通大医院赴鄂医疗队队员、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
2月6日,援鄂第十三天,武汉,春雨蒙蒙,早春的天有些冷。
昨晚六点开始夜班,今日快十点回到酒店,近16个小时的夜班,估计是我有史以来最长的夜班,而且是个不吃不喝的夜班。
夜班的前半段时间在无比忙碌中度过。收病人、写病史、整理之前死亡病人的病史......很久没做这事了,有点陌生,把一张张化验单打印出来,贴好,再填写病案首页。在这里,你需要身兼数职,是给办公室消毒的保洁员、是住院医师、也是主治医师......郑队在我们开始进入病房工作的时候就强调,在医疗管理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十八项核心制度来进行,而病历书写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到达武汉后,我的睡眠时间已经碎片化,但至少碎片化的睡眠让我不觉得累。而我们组的李医生,她白天没法补眠(同房间的姑娘白天休息),夜间靠安眠药才能睡觉。
我们组重病人多,事情也多,我让组员去眯一会儿,主动留守在主任办公室,把对讲机放在附近,随时可以处理病情。这次条件好多了,进去前半小时,先紫外线消毒,然后找个舒服点的椅子,穿上棉大衣,左边取暖器、右边负离子消毒机。今天的我聪明地穿上了两双袜子,这样子暖暖的,心里的安全感也高了,带N95口罩7个小时了,勒紧后耳朵疼的厉害,换个外科医用口罩,呼吸也顺畅多了。听着外面滴答滴答的雨声,想想自己还有什么没做完,做几个深呼吸,放松一下心情。护士平均1小时左右呼叫一次值班医生,我可以边碎片休息边精神抖擞地处理一些病情。
……
八点交好班郑队告诉我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我们就会有可视观察装置和智能问诊机器人到位了,昨天又到了套防护服,我们的装备还是相对充足的。病房里有两个相对年轻的危重患者,为了尽可能的挽救他们的生命,需要尽早气管插管。看着周新组长和熊副组长争着插管的样子,似乎给新冠肺炎病人插管是一件毫无风险的事情,真让人感动。今天下午,中央督导组专家会莅临指导,检查我们的工作,感受到队领导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回到酒店,吃完早饭,洗漱完已是11点,还有精神,就大量补充水分,维生素C,茶叶、黄芪......哈哈,我的流程可是一套一套的。
下午2点醒来,投喂时间到了,群里呼唤,喜茶到了,这个在上海要排队很久才能排到的网红现在天天投喂我们,后面还有费列罗的巧克力,还有面巾纸、一次性浴巾套装,还有给女同胞准备的面膜......
我们的后勤保障小队就像田螺姑娘一样:下雨了,房间门口的收纳盒里装好了雨伞;天冷了,我们的秋衣秋裤、棉大衣、军大衣按着尺码可以领到;手干裂了,皮肤粗糙了,可以领到护肤品......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整个社会都在支持我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决后顾之忧。
有时间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