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又到春节团圆时文勤奋主播田螺

发布时间:2023/5/16 13:55:52   

又快到春节了,如果像往年,没有特殊情况,我一定会利用7天长假,带着妻子女儿回家与父母一起过年,陪父母说说话,拉拉家常,吃吃团圆饭,让他们享受一年一次难得的天伦之乐。然而今年春节,我再也见不到父母了,只能在正月初三去坟上祭奠两位老人家,为他们烧烧纸,敬上几杯酒,深深地鞠上三躬……因为父母已经离开了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是父母不在了,我无家可归了,真正成了家乡的过客,成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站在父母生前住的那个院落,看着那几间老屋,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感到很孤独、很失落,心里很不是滋味,更加怀念亲爱的父母,更加思念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浮在眼前。

家是游子的归处,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会牵挂故乡,想念亲人。自从年10月在部队提干后,我每年都有一次探亲假,一般安排在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记得前几次春节回家,我都带些糖果、部队驻地的土特产等,让父母尝一尝,表表孝心。可是,我每次带回的东西,父母都吃不了多少,几乎全都分给邻居了。我问父母怎么都给了别人?母亲笑着向我解释:“你当兵走后,街坊邻居没少帮助咱们家,家里遇到困难事,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像每年的夏收秋种、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给你二弟娶媳妇等这类事,你不在家里,都是周围邻居帮的忙,这个情不能忘啊,我们宁可少吃一些,也要表达一下感谢之意。”听父母这么一说,我非常理解赞同,也很感动。后来探家时,我都多带一些好吃的东西,这样父母就能给邻居分得过来了。父母用行动告诉我,做人就是要懂得感恩,始终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在我们老家,大年初一到长辈家拜年磕头,是老辈人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始终没有断过。每年大年初一如果我在家,父母都督促我到长辈家里拜年磕头。长辈们见我来拜年磕头,都很高兴,也很吃惊。因为在他们眼里,我这个“官”很大,当“大官”了,还能放下架子来家里拜年磕头,很难得,不多见,说明心里有长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每次拜年回到家里,两条腿不仅沾满泥土,而且有些麻木,膝盖很疼,半天缓不过劲来。但这样做我感到很应该,也很值得,因为自己是在用实际行动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村长多次跟我说,你大年初一到长辈家里拜年磕头这件事,在村里反响很大,大家对你评价很高,老少爷们都竖大拇指夸你。我听了很感动,也很感激。感动的是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乡亲们却给予我如此高的评价;感激的是,父母教给我如何做人做事,始终不忘尊重长辈。

春节回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与父母团圆,陪父母过年。所以,每次探家我都住在家里,吃在家里,不到外面住宾馆,尽量减少应酬,多些时间与父母在一起。虽然家里条件差一些,有点不太方便,但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和温暖,是任何其它待遇换不来的。如果回家几天都在外面住,那就失去了回来探亲与父母团圆的意义。特别是父母的岁数越来越大,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少,一定要珍惜这种亲情和在一起的时光,不能留下遗憾。

北方的春节,天气比较冷,每次我回家探亲,父母都把家里的土暖气烧得旺旺的,崭新的被子晒得暖暖的,门上的棉帘吊得厚厚的,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生怕我住不惯;晚上睡觉后,父亲夜里悄悄起来两次,看看炉子,换换煤球,检查一下窗户上留的通气口有没有堵上,顺便给我盖盖被子;早晨,父亲母亲不到6点钟就起床了,先是把煤球炉烧旺,再烧上一壶水,然后把饭做好,一切都收拾得当,只等我起床、洗脸、刷牙、吃饭了。看到老父亲、老母亲这样“侍候”我,心里既很感动,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几次给老父亲、老母亲说:“不能再把我当小孩子了,我都快40岁的人了,应该好好孝敬您们才对,怎么让您老人家反过来服务我呢?”老父亲笑着说:“你岁数再大也是我们的儿子,父母关爱儿女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的,你在部队不常干这些家务活儿,我和你娘干点活儿既高兴,又对身体有好处,到我们真干不动的时候,那才麻烦呢!”我含泪无言以对,不知说什么才好。

每次在家里过春节,我最爱吃母亲做的大烩菜,这个爱好是我小时候养成的。那时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春节能吃上一碗由白菜、粉条、海带、素丸子、小酥肉,还有几个炖好的肉片做的大烩菜,再加上2个白面馒头,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那个年代,这个待遇平时是享受不到的,只有春节才能吃得上,所以记忆很深刻。当兵在外30多年,始终没有忘记,也经常想吃母亲做的大烩菜,但就是吃不到母亲做的那个味道。所以,只要在家过春节,我就请母亲每两天做一次大烩菜,以弥补平时想吃但又吃不到的那个最想吃的大烩菜。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食材丰富了,调味品更多了,母亲做的大烩菜比以前更好吃了。有一年,我在家过春节,正赶上参加一个战友儿子婚宴,饭菜挺丰盛的,但就是食欲不佳,没有胃口。回到家后,我又请母亲做了一碗大烩菜,吃得可香了,非常可口。真是纵有山珍海味、鸡鸭鱼肉,我还是觉得母亲做的大烩菜好吃,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难改啊!母亲看我这么爱吃大烩菜,就对我说:“什么时候想吃了就回来,娘给你做,管够,想吃多少有多少。”我对母亲说:“娘做的大烩菜我永远也吃不够,我希望经常能吃到娘做的大烩菜,只要有时间,我就回来麻烦娘。”可惜现在娘不在了,我再也吃不到娘做的大烩菜了。娘,我很想念您啊!

春节在家,我发现老父亲、老母亲每天绕着村庄走上40多分钟,一有空就做一遍他们自编的健身操,还听说春、夏、秋三个季节父母在家中院子里种了不少蔬菜。我对父亲讲,您和我娘在家既锻炼身体又种菜,过得很充实,这样挺好的。父亲说:“我和你娘对你最大的支持就是要有一个好身体,如果我们身体不好,肯定会拖累你,影响你的工作。在家种些蔬菜,除了能省些开销外,主要是活动活动筋骨,有个事干,对身体也有好处。不光这些,我和你娘每年输两次防治脑血管病的液体,避免出现意外情况。你看,我和你娘身体好好的,你就不要担心我们了。”是啊,父母什么时候都在为儿女着想,把儿女最担心的事自觉做好,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支持儿女的工作,而且这种支持是最好、最重要的支持。因为自己常年不在老人身边,我最担心的还是二老的身体,毕竟都是70多岁的人了,老年病越来越多,如果他们身体出现大的状况,我在部队怎么可能安心工作呢?为了消除我的担心,老父亲和老母亲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预防在前面了,很令我感动。入伍37年来,我多次授奖,4次荣立三等功,被集团军、军区评为优秀政工干部,被总部评为优秀机关干部,被全军评为先进工作者,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正师职领导干部,这与父母的默默支持是分不开的,发自内心地感谢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恩情似海深。我什么时候才能还完这个恩情啊?恐怕永远也还不完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非常遗憾。所以,要想不留这个遗憾,我们就要趁父母健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以实际行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孝敬和关爱,多陪陪他们,多干一些家务活儿,多做一些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工作成绩,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往期回放

《母亲的爱》文/勤奋主播/田螺

《父亲的爱》作者/勤奋主播/田螺

竹韵文学所刊文章文责作者自负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张瑞志(勤奋)年10月入伍,河北省临漳县人,研究生学历,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直属工作局原副局长(正师职),年9月退休。曾在军区、集团军、师、团机关工作12年,在中央军委机关工作23年。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综合局副局长,编研室主任、宣传保卫局局长。先后在石家庄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学习,四次荣立三等功。被原北京军区评为优秀政工干部,被原总政治部评为优秀机关干部,被原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先进个人。在军地多种报刊上发表工作感悟类文章多篇,有多篇获奖;出版过《靠素质能力进步》《当好优秀机关干部的个细节》《做好机关工作的个招法》三本专著,多次再版;经常受邀到军地有关单位交流机关工作体会。

来源:竹韵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7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