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天敌 >> 田螺说育儿宝宝的心理健康标准
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是不小心磕一下,父母就紧张得不得了,孩子流了一点鼻涕,恨医院,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容易被父母所忽略。0-3岁是人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将为日后奠定基础,此时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偏差,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心理隐患。但是,由于这个时期宝宝的发展和变化非常大,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孩子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呢?
01具备正常的智力这是指心理健康的婴幼儿应具备正常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
02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幼儿性格应开朗、活泼、热情、愿与同年龄幼儿交往,不孤僻,敌对行为较少等。
有着较为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
心理健康的幼儿内心轻松愉快,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较少。
03没有心理疾病没有心理疾病主要是指没有啃咬指甲、焦虑、口吃、遗尿、攻击性行为等,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说明幼儿的心理存在着某些问题。
那么,在这三年中,我们该如何才能做到尽量保证宝宝的心理健康呢?
对于宝宝来说,出生后的第一年算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年。这一年,宝宝要完成从母体内环境转入母体外环境的过渡。宝宝出生前依了附于母体生存,出生后脱离母体,在新的环境中独自生存。宝宝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但是,这个时候的小宝宝毕竟很脆弱,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
外界的各种声音、变化的温度、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来说都是陌生的,这些事物都会对宝宝的心理或身体形成冲击,从而导致宝宝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因此,宝宝需要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安抚、需要成人常常抱一抱自己,享受肌肤之亲,需要别人为自己换掉尿布以摆脱不舒服的感觉等,总之,宝宝需要足够的爱来完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如果这些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心理挫折,留下心理创伤,给未来宝宝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隐患。因此,无论家长怎样宠爱一岁之前的宝宝,都不为过。
宝宝在一岁后,开始学会了行走,思维和语言始能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性也大大加强了。这个时候,宝宝会表现得不再听话,甚至故意违背大人的意志,总是尝试去做很多事情。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宝宝总是做不好。尤其到了2岁以后,这种叛逆的行为会加强,有时会出现“任性”“自私”“嫉妒”“固执等特质,这些现象,都属于这个时期孩子的正常行为。
因此,家长要给予子足够的爱和理解,而不应该对孩子大吵大嚷,更不要打骂孩子,应该鼓励和帮助孩子做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要好。同时,家长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制定好规则,不能对孩子一味放纵。对于1-3岁的宝宝来说,家长的理解和爱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