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跟福建人说欢迎来广州时,他们心里想的其实

发布时间:2022/10/2 15:08:08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29.html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在北京举行,

作为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

广州举办的亚洲美食节正在火热进行中,

共享亚洲美食文化!

广州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广报君带你一起探!

广州味道品鉴官

陈意涵

因为好吃,所以难忘

广式靓汤、广式糖水

00:18

提起陈意涵,娱乐圈中一共有两位:一个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女星陈意涵,另一个则是通过参加综艺节目《创造》而被大家所熟知的陈意涵Estelle。陈意涵出生于年,是一名实打实的95后,早在《创造》时,她便凭借甜美的笑容,被网友们称为“糖果初恋”。从出道到现在虽然才过去一年,她已拥有了几百万粉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一档主打原创音乐的节目——《我是唱作人》,再次让陈意涵以“原创歌手”的身份,回归到音乐舞台。而与之同台较量的,还包括了王源、毛不易、梁博等原创歌手。面对这样的场面,她直言“压力不小,经常整晚整晚的睡不着。排解的话就是弹钢琴、然后吃。尽管压力不小,但‘上场即肯定’。未来我还会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无限大。”

事实上,今年21岁、“鲜活力”满满的陈意涵一直都在路上。她说:“人在这世界走一趟,不能错过那些美好,风景、美食、音乐、电影、艺术,你真正消化了,品出味道了,才算没白活。”因此,除了拍戏、唱歌,她还热衷于专研各类美食,比如参加《完美的餐厅》,主动学习做各类料理;跟随世界美食药膳大师白继常全国各地寻找美食,品尝家常菜。

而提起她记忆中的美食,陈意涵最念念不忘的便是妈妈做的排骨和猪骨汤,“由于从小跟妈妈都生活在一起,如今每次离家太久,在外吃到排骨、喝到猪骨汤后都会想到妈妈。广式靓汤里就有妈妈的味道。”陈意涵称,她此前曾去过广州,对于广式靓汤也是印象深刻,喝起来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美容、养胃。

而广州另一个令她回味无穷的一道美食便是广式糖水。在陈意涵看来,火锅与糖水,是绝佳的搭配:“起初一直误以为糖水只是一种水,没想到它的花样不少,红豆、绿豆、鸡蛋、桂圆、牛奶,甚至生姜、海带、鲜花都可以成为糖水的配料,甜而不腻,清润可口。”陈意涵笑着说,如果能够选择一道广州美食来形容自己的21岁青春,她一定会选择“广式糖水”:因为它丝丝有味,甜甜在心。

但是提起广州的另一道美食——“煲仔饭”,出生于福建的陈意涵却有些“为难”起来。陈意涵告诉广州日报记者,她的广州粉丝们常常会对她开玩笑称:“欢迎来广州,等你来做煲涵仔饭”,甚至有一个粉丝站的官博名就叫“广州煲涵仔饭店”。“这样是不对的。”陈意涵笑着摆摆手,一脸俏皮地说:“广州人应该多吃肠粉,多喝汤,美容、养颜。千万不要吃福建人哦。”

广州味道19探

宵夜,是广州人的自我犒赏

第14探●深夜食堂

广州是一座“不夜城”,每当过了晚高峰,泄下一天的疲惫,就到了广州人的娱乐时间。晚上的广州人干什么?当然是吃了!广州人爱夜宵,在唐朝就流行开了。到了现代,油爆虾、炒螺片、艇仔粥就到了广州人夜宵的餐桌上,那时候人们时兴在荔枝湾上边坐船边食夜宵;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饮“夜茶”成为了广州最流行的夜宵方式,一些更“摩登”的广州人,还爱喝“音乐夜茶”。到了新世纪,小龙虾、潮汕火锅、居酒屋……人们享受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

对不少广州人来说,吃就是最大的放松。到夜间,来一套“干炒牛河配啤酒”,是对日间拼搏最直接的犒赏。

越秀公园北门十点后仍然人声鼎沸。不少市民收到风声,阔别4年的24小时粥城于此地重开,纷纷前来“打卡”。4年前,流花粥城因合同到期,告别市民,如今择址重开,再续24小时不歇业的饮食传奇,延续广府宵夜激情,大批市民前往支持。

宵夜是广府饮食文化中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一座“不夜城”,广州的活力与生机从白天延续到夜晚,愈夜愈精彩。活力四射的广州夜催生了蓬勃的深夜饮食,宵夜,是外地朋友认识广州的一条独特通道,也是本地市民一种自我放松、为明天“充电”的方式。

“广州夜市”开出去一千多年

“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这是唐代诗人张籍描写广州夜市的诗句。晚唐时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著有《岭表录异》,在他笔下的广州夜市是街边酒庄饭铺一字儿排开,家家门前灯笼高挂,好酒佳酿香味扑鼻。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记录了他来到广州后在珠江上的饮食见闻。由此可见,广州的宵夜在唐朝时已有迹可循。

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说,荔枝湾、珠江面曾一度成为广州宵夜“胜地”。旧时之人,在艇上吃宵夜喝艇仔粥。艇仔粥的典故由此而来。恰如作家欧阳山作品《三家巷》文中所写:“……(张子豪等人)自己轮流出去划桨,小船就在弯弯曲曲的碧绿的水道中……到了宽阔的珠江江面,他们吃过了油爆虾和炒螺片,喝过了烧酒,每人又喝一碗艇仔粥……”作品讲述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广州城内的故事。

在20世纪40年代末,广州流行饮“夜茶”。95岁的粤点泰斗陈勋清晰地记得当时有“三茶两饭”,夜茶是老百姓夜晚的娱乐方式。街边炒田螺、裹蒸粽、糖水、南乳花生甚至咸酸都是宵夜主角。改革开放后,广州宵夜再次兴盛。

80年代通宵饮夜茶“最时尚”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广州宵夜进入“黄金年华”。80年代前期,“夜茶”之风再起。北园酒家现任总经理雷良是最早一批到广州发展的香港人。他记得年在广州工作,下班后一班朋友喜欢相约去大同酒家饮夜茶食蛋挞,或是到24小时营业的人人酒楼喝通宵夜茶。饶原生称之为“最时尚的生活”。

进入90年代,休闲方式多元化,宵夜进入鼎盛期,成行成市。“夜茶”势微,大排档与餐馆宵夜如火如荼并行发展。惠福东路、海印桥底、文德路天桥等地方曾经是宵夜旺地,勤劳的档主推着车子就地炒菜、炸傻鳝、烹椒盐九肚鱼、鲜鱿、鸭下巴、烧烤等,物美价廉,镬气十足。其中以西湖路灯光夜市最为震撼。西湖路夜市从年5月开市,一直持续到年。当时马路两旁,档口鳞次栉比,竹竿向马路中间延伸,上面挂满当季流行服饰。从事设计与摄影行业的市民张继强说,夜晚收工以后,档主们将衣服一收,台板一掀,再放上几张椅子,炉头一摆,就做起大排档宵夜。

随着城市建设的规范,大排档渐渐入室经营。沿江路长堤的胜记、光复北路的惠食佳、流花公园的粥城等知名宵夜档正是此时走红,最通行的宵夜标配是“炒河粉加啤酒”。年,沿江路长堤的胜记从路边大排档转为入室经营,汪明荃、徐小凤、肥姐、谭咏麟、李小龙、郑裕彤等香港明星、港商和华侨皆是“座上宾”。枣蓉蒸水律蛇、姜葱炒肉蟹、蒜蓉蒸青龙等皆是“爆款”。以一家之力带旺整条街宵夜的传说,正是出自胜记;年,流花公园的粥城一开,几十张台全部坐满,12个厨师都不够人手。这是全城第一家做粥底火锅的餐厅,一时间多家餐厅跟风做粥,城中掀起“食夜粥”风潮。

0年开始至今,外来风味大放异彩,此时的广州宵夜兼容并蓄,吸收了外来菜系,出现了川式香辣锅、江苏小龙虾、潮汕牛肉火锅、港式海鲜火锅、日式居酒屋……食材选择极其广泛,品类繁多。

在人流较大,有饮食需求的区域更形成宵夜街,比如风靡一时的西湖路夜市、洛溪食街、白鹅潭酒吧街、天河立交、宝业路宵夜一条街,再到后期的兴盛路风情街和琶醍酒吧街等。毫不夸张地说,广州几乎每一个区都至少有一个宵夜胜地,穿城而过,尽是灯火通明的餐馆,和在大快朵颐的食客。

爱拼的广州人靠夜宵“补能量”

为什么广州的宵夜市场如此发达呢?文史学者周松芳分析,最早期的原因是岭南地处亚热带,炎热卑湿,清晨与入夜清凉,适宜活动,于是有了饮茶和宵夜习惯。“宵夜”即消夜,以吃来打发漫漫长夜。也有学者分析,广州人勤快能干,白天一份工,晚上又“炒更”(赚外快),收工后更需补充能量。

对于现代广州人而言,宵夜更像是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缓冲地带,是能量补给站。而广州的宵夜文化,也体现了广州人勤劳、开放、热爱生活的精神。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曾繁莹、程依伦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维宣、程依伦、苏韵桦、高鹤涛实习生桂琦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程依伦、刘晓溪、李文琤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廖嘉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7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