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繁衍 >> 担灯笼舞火龙,舞龙者竟以身上泡多为荣,
农历八月十五
正逢中秋,三秋至此为半
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
天上月满,人间团圆
还有3天便迎来传统佳节中秋了
记忆中的中秋
是五仁月饼还未被大人小孩嫌弃的小时候
是与邻居家小伙伴的追逐打闹和欢声笑语
是在月下乘凉的爷爷手中摇着的蒲扇
是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围坐在天台的月光下
吃着父母长辈准备的美味菜肴
喝一壶老酒,赏一轮明月
说起中秋,每一句,每一事,都蕴藏美好
那么在连州,
有哪些特别的中秋习俗呢?
雅致
赏月·拜月
民间中秋赏月约始于魏晋时期,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福亲人,可谓“千里共婵娟”。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吃完饭,连州人通常会“拜月”,在自家庭院上设案,供奉上月饼、鲜果、烧线香,祭拜月神。
担灯笼
中秋习俗,流传最普遍、最受小朋友欢迎的莫过于担灯笼。中秋夜下,小孩子挑着各式漂亮的灯笼在月下游嬉玩赏。旧时,孩子们在长辈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圆形或正方形的灯笼,在灯笼内点上几根小蜡烛,便可玩上个把小时。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成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舞火龙
连州星子镇一带有中秋夜舞香火龙的习俗。当日扎好的龙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渐入黑,村里面的青年吃完团圆饭之后,就会舞起长龙。
龙身用稻草编成,然后在龙头龙身上插上线香称为“装龙”,龙珠(前边戏龙的球)则用一个大柚子,抽子上插上线香。
舞龙的人数由9至20人不等。香火龙跟着龙珠、随着锣鼓点左右摇动,穿街过巷,吸引观众点鞭炮来“烧龙”。
龙若舞得好,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烧龙”,人越多表明越“旺”。舞龙者身上也烧得满身是泡,但他们却以身上的泡多为荣,认为泡越多就越发。香火龙一般连舞3个晚上,从十五日起到十七日止。
美味
在中秋赏月时
月饼、田螺、芋头
三样食品是必不可少
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中秋节,家家都要吃月饼,而连州人钟爱吃连州特有的星子豆沙饼。
芋头
吃芋头的风俗,说法有二种。一是八月间,正是芋头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二是来源于民间的传说:说是当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百姓惨遭屠杀。汉族人称蒙古人为“胡人”,粤语“芋头”与“胡头”谐音,吃芋头也就可以说成“食胡头”,表达了对胡人统治者的痛恨。
田螺
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食田螺,是很多连州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一来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传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来认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气。另一方面,“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中秋夜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种种趣味盎然的中秋习俗
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
但是别忘了
总有几颗心牵挂着你
习俗再多,回家团圆才是真
明月易低人易散,相见时难别亦难
更应珍惜现在能拥有的花好月圆夜
我是小河妹
让你的连州之行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