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童年纪事/丁金林
养鸭记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是常州北门青山路大集市(大节场)。每逢集市那是人山人海,路两边的摊位挨挨挤挤,琳琅满目样样有卖。
记得在年,我13岁,读小学五年级。这一天放学回家时拐到集市凑热闹,看见有一个卖小鸭子的,那小鸭子黄绒绒的毛,一直“呀呀”地叫,看了真可爱。一问5毛钱一只,于是我就从父母亲春节时给的压岁钱里抽了一元出来买了两只。到家我就忙开了,翻出前几天父亲单位里发的一双劳保工作皮鞋的鞋盒,在纸盒盖上挖几个洞,这就成了小鸭子的房子。
母亲说:她小时候养过鸭,一定要喂荤食才长得快。于是我一有空就到家后面的北塘河里捉小鱼小虾给小鸭子吃,小鸭子在我的精心喂养下长得真快。父亲利用一个星期天找些木头木角和竹条做了一个鸭篷放在明堂里,一对小鸭子搬入新家后蹦蹦跳跳得比我还开心。
7月1日我放暑假了,鸭子的食物就更丰盛了。我每天下午和家门口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红菱塘河游水(现在润德半岛花园内),红菱塘河河面宽,河水清,河里田螺河蚌很肥,每次游泳回家我都能顺带回鸭子的晚餐。有一次我摸到一个河蚌足有二斤半重,母亲说:这么大的河蚌给鸭子吃浪费了,明天我去买点豆腐烧河蚌,结果是鸭子吃了边角料,而我们全家美餐了一顿。
暑假快要结束了,鸭子吃什么自然就成问题了。母亲到农贸市场上买点米糠和着菜边皮拌给鸭子吃;父亲不知到什么地方买了一个耥网,找了一根竹竿做成一个耥田螺的工具,星期天就到红菱塘河里去耥田螺,半天也能耥到四五斤田螺给鸭子吃。记得开学不久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照例去喂鸭食,看见鸭栅里居然有一个鸭蛋,拿出来高兴得不得了,飞快地捧去给父母亲看。母亲当天就给我们来了个蒸鸭蛋,全家每人一勺也算是吃荤了(当时买肉和蛋都要用券)。从那以后,母鸭子基本上每天都会下一个蛋。眼看就要到年关了,全家商量决定把那只公鸭杀掉,过年时来一个茨菰扣鸭,全家你争我抢地一顿光了。也许是没了公鸭子的陪伴,孤独的母鸭子每天早晨都会“嘎嘎嘎”地叫上一阵,有邻居到居委会反映说鸭子影响他睡觉。哎!最后这鸭子就变成了我家餐桌上的一道老鸭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