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种类 >> 三十年珠流璧转,三十年风雨变迁,如今你还
东方欲晓,踏上往西江苗寨考察的路上……
这次,受朋友邀请,有幸再往黔东南的西江苗寨看看,考察考察那里的民俗。
选好日子,一早就出发了。
傍晚时分,就看到了西江苗寨。
车到山顶,只见山腰黑压压一片,有几家零星的灯亮着。不一会,见山下就突然一片通亮通亮,像是有人发口令似的,一、二、三、亮!就都一齐亮了!乍看像猛地从天上掉下来一座姑苏古城般,各种各色的灯光映红了半边天!
进到村头,车子慢慢往前挪着,约摸百十来米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号称“天下西江”的客栈,价钱是元一间房,说是要得发,不离八。客栈的内内外外装饰豪华,跟城里四星级酒店的档次有得一比。何况人家都是用实木装饰,住起来很有温馨感。
错过了晚饭时间,只好去宵夜了。只见街道两边灯红酒绿,争先恐后。你刚走到摊位边,就有人热情招呼,问你,吃点什么,随便看看!尽讲塑料普通话。碍不过情面,我们挑了一家不多人的摊位坐下,说不太多人恐怕也有个七八上十桌的样子。品种是多,我们就点了平时爱吃的像田螺、油炸小鱼、凉拌黄瓜、剁椒鱼头也差不多了,就两个人吃。当然,也有蟹、螃海鲜之类的,没点,怕是运到这里不够鲜了。
到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直奔主题进行考察。只所以要赶早,是怕到人流高峰时,走得进去,却走不出来。这叫错开人流高峰。
这时,站在通往寨子的风雨桥头,见到眼前的寨子,感觉像一座山,层层叠加直通到天;又见房屋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像布兵排阵,大有严阵以待,只等厮杀的气氛。
早上出发之前,就听大堂经理介绍过,说西江苗寨实际上不止一千户,有一千四百多户,所以现在叫”千家苗寨”,还评上了4A旅游景区呢!
沿着步行道,走到近处几家木房子苗楼跟前:只见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跟过节似的。住在房子里的人也都不怎么做农活了,看样子,像是在等人,或是盼着能捡到什么,那心情;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干货,有腊肉、腊肠、羊腿、猪腿什么的,不是吃的,而是好看或者照相的;穿的衣服也是,过去不舍得穿的,要到过节才穿一回的装束,现在天天都穿着,好等人照相。
就这样走马观花似的走了一少半寨子,参观了几户人家,景色差不多都好看,能够考察到的也全记在心里了。
还听说晚上有风情表演,我想可能又差不多吧。没等到晚上便撤退了。
千家苗寨,原本只有上百户人家,房子没这么新,还散发出一种气味!
回想9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这里,那个时候感觉跟现在不一样。空气清新,微风吹来,是淡淡的乡村味!
以前不叫千家苗寨,叫西江苗寨。过去这个寨子也没有这么多人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各忙各的事,生活平静而朴实!
记得当年,去的时侯是夏末初秋,气侯不冷不热,住的是当时西江乡唯一的招待所,五六个人住一间房摆满了床捕。没热水洗澡,被子也不总么干净!
相比住的,那时,吃的还算好。香喷喷的木桶饭,干净的蔬菜。想打牙祭就找附近的苗族老乡家里,买只鸡,炖起,或者要老乡帮忙到附近稻田,捉几条小鲫鱼煎起或煮汤,那才叫香!
玩也没什么好玩的,苗寨里静悄悄,随你怎么串来串去,总见不到什么多人。基本劳力都下田干活去了。偶尔有个把老人穿着青布衣,戴着捆了一圈又一圈的青头巾,耳朵上垂着两个大大的银耳环,耳环的重量能把耳垂垂成两个足有小姆指大的栯圆形的洞洞,就坐在门槛边上的矮凳子上,借着光线做着针线活的,见到你时露出慈祥的笑;寨子里的狗也不认生,都不怎么叫。因比,整个苗寨非常安静!
这种安静,正好与当时我的心境相吻合,只想漫不经心的懒散一下,带着各种好奇心去窥探一下,或者闲扯一下也好。既或是嗅觉上有点异样,比如当年进到寨子时,能闻到淡淡的青草味、牛粪味,也不介意的,倒觉习惯!
我还记得,当年曾在一苗民家炖鸡吃的那个香。他们家有个烧火熏腊肉的火坑,烧几根干柴,把炒好的鸡架在上面炖,慢慢炖着炖着,味道就出来了,满屋的香……
这次来西江,想找点曾经的那味道,怎么也找不着了!
不知道,现在的西江苗寨对外怎么称,是叫西江旅游镇呢,还是叫千家苗寨?但不管怎么叫,从前的那个小小的西江苗寨,恐怕没多少人记得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