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滇印记在古代,最受云南人欢迎的主食居然是

发布时间:2025/3/14 11:37:44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类获取食物的方法主要是种植和加工各种农作物。不同的农作物提供不同的营养成分,所以“五谷丰登”就成了古代人们最朴素的愿望。从目前的考古及文献资料来看,在古代,云南省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稻、粟(小米)、黍(黄米)、小麦、大豆、荞麦等。水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在距今约年左右的浙江蒲江上山遗址就出土了炭化稻米,并且发现在遗址出土的陶片及红烧土块中掺杂有大量的炭化稻壳。在距今年左右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稻谷遗存。目前在云南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来自大理宾川白羊村遗址,遗址浮选发现大量的炭化稻米。白羊村遗址的年代为距今年,说明早在年前,稻作农业已传播至云南境内,滇西的古代先民就开始种植和食用稻谷。截至目前,云南省做过浮选工作的十几处遗址均有炭化稻遗存出现,表明自从稻作农业出现在云南以后,稻米便被本地居民普遍接受并成为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粟、黍起源于我国的北方地区,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米,黍是黄米,是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云南目前出土粟和黍时代较早的遗址有元谋大墩子遗址和剑川海门口遗址,距今约年左右。小麦在海门口遗址第三期和晚期逐渐取代了粟和黍成为主要的农作物品种。粟、黍还出现在滇西的耿马石佛洞遗址、维西宗咱遗址,滇中的通海兴义遗址、元谋磨盘山遗址、澄江学山、江川光坟头等遗址,由此可见这两种农作物的分布也较为广泛。产量更高及更加耐旱抗寒的小麦兴起以后逐渐取代了这两种农作物。菽为豆的总称,常用“菽粟”泛指粮食,可见豆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品种,然而在云南境内大豆遗存发现的并不多。目前学术界对大豆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观点,随着中国植物考古工作的开展,许多学者开始提出大豆在东亚多地起源的新观点。云南省最早的大豆发现于剑川海门口遗址,年代约距今年,数量不多,且不能确定是否是驯化种。另一个出土大豆的遗址是澄江学山遗址,学山遗址的大豆体型较大,且属于青铜时代晚期,所以可以确定是栽培大豆。荞麦产量较低,但生长周期很短,且抗逆性强,故常被用作抗灾补种的农作物品种。荞麦性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在云南省多分布于高寒山区,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吃荞麦食物的传统。目前云南考古发现较早的荞麦来自剑川海门口遗址和澄江学山遗址,时代大致相当,为东周时期。另外,在维西宗咱遗址也发现了少量的荞麦,初步判断时代在更早的西周时期,可能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荞麦籽粒遗存。根据文献记载,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在明末清初已经传入云南省,由于这两种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适于低温气候及高原或高山区,这种生长特点与云南山多田少、山地瘠薄及干旱少雨的地理气候相适应,清中期,云南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种植玉米和马铃薯,逐渐取代了山区原有的荞麦、高粱、燕麦等作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