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螺 >> 田螺的天敌 >> 宁洱占补平衡守住耕地红线夏季收稻为绿色农
近年来,宁洱县在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工作中,以保护18亿亩耕地为底线,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通过盘活新增耕地后备资源、对农田提质改造,提升粮食产能,夯实粮食基础。同时也为积极响应普洱市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迈出坚实的一步。
七月盛夏,烈日炎炎,农田间正是作物成熟的最佳时节,在宁洱镇西萨村脚沿河一带,连片的稻谷穗粒金黄,打谷机嗡嗡作响。村民相互帮忙,共同分享着付出半年时间辛劳换来的丰收。村民王兴瑞说好多年没种水稻了,自家眼前的这片稻田是否丰产她心里没底,镇里的农技人员教给她一个办法,那就是数穗粒。
“把瘪谷除掉,就数一数,每一穗有多少粒,如果每一穗有粒上下,产量不低于公斤每亩。”村民王兴瑞根据农技人员的指导,挑了几株稻穗现场数了数后,发现每一穗的谷粒都超过粒,心里难掩喜悦。“以前没有这样数过,也只是种得到一般的产量,按照科技员教的方法数下来收成还可以,还是要向他们学习,要好好学习这些科技常识。”
据了解,宁洱镇西萨村今年新种植水稻多亩,是开春后根据县里在推进占补平衡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旱改田或对土地进行提质增效而大力发展种植的。前期为了抢抓节令和做好田间管理,农服中心人员和村两委时常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跟踪服务,切实保障水稻的优质与高产。
宁洱镇农服中心主任赵波说:各种作物的管理,例如水稻、玉米、烤烟我们都在每个关键的环节现场指导,让老百姓掌握科学技术和关键的技术,使老百姓种下来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产量效益提高,这就是检验和考核我们为民办实事的体现。
因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土壤资源,形成了西萨村春季播种夏季收割的奇景。
与西萨村打谷现场横跨几座山脉的另一个村——曼连却是另一番景象,同样是占补平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实施后的旱改田,近亩绿油油的梯田镶嵌于一座座山脉间,秧苗散发着清香正在拔节生长。村民介绍说,尽管前期干旱,但水利设施建好后,水源得到了保障,加之自然环境适宜今年秋有望丰收。水稻收割后,田螺、泥鳅将成为水田的主角,农田地的多样利用将为乡村振兴翻开新的一页。
曼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飞说:我们年提质改造水田种植了亩左右,增产增收粮食保护了我们6农户人的粮食生产问题,今后我们还打算增加小春和反季节瓜果蔬菜种植来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我们绿色产业。
绿色农业是粮食安全和生态发展的根基,为了更好地实施耕地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宁洱县近两年来还在增减挂钩方面把废弃的矿山、村庄作为后备开发资源,通过工程施工验收后把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进而盘活耕地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据悉,结合普洱市全力打造绿色经济示范区的目标,今年宁洱县各乡镇村将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按照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三方面协调统一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落到实处,完成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力争完成亩水田种植任务。
西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勇说:农民解决了吃饭问题,不用去外面买,自种自收,还可以出售一部分,现在已经开始有人向我们村预订了。通过占补平衡的项目实施,我们继续为村民开展好(走好)今后的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做好第一个榜样,做好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
作者/来源:普洱之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